报告要点:
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远未成熟,但拐点将至。中国药品冷链的覆盖能力仅为10%左右,药品的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山东疫苗案等安全事件频发,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2018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整个标准涵盖冷库、运输、冷藏车、运输车等四方面的运输标准,以及可操作层面的执行依据,政策监管力度空前,显示出国家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
行业洗牌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布局。2016年医药行业的物流中,社会物流的占比不到20%,而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在50%左右。占据我国80%以上的中小型药品批发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足或没有疫苗冷链配送资质被迫退出疫苗经营市场或寻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对第三方物流而言,通过与具备医药、零售药店等终端网络和分销体系的医药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发挥其物流服务优势,是在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打开市场的有效方式。
顺丰网络布局完备,打开市场是现阶段重心;京东试水医疗器械领域,客户资源获取能力是其优势。顺丰通过在运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营业网点、物流跟踪等方面的既有优势,承接专业冷链物流与配送工作。由于药品冷链物流市场过去多由具备药品经营资质的经营企业各自承担,顺丰仍需逐步弥补起上下游客户资源与品种资源不足的短板。京东物流将从医疗器械领域试水,逐步深入到医药流通领域,其电商平台的定位,在上下游客户资源的获取上可能较顺丰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别于市场的认识:
市场认为,顺丰的新业务仍是重资产运营,且投入成本高,目前难以见到利润拐点。
我们认为,顺丰并非“执意”坚持重资产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业务特质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重货新布局“顺心”和国际业务的欧美线都是轻资产路线)。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医药冷链物流“的核心是不断链,对运输网络之间的协调性要求更高,顺丰的直营模式是其时效性和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举例来说,医药冷链行业市场规模不大,但进入壁垒高,客户粘性强,对快递需求的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明显,是顺丰攻克B端客户、打开医药物流市场的战略之举。从顺丰目前的布局来看,在医药行业不仅仅想做第三方物流,而是想打造一条以自身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并为上下游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国际经验表明,在供应链业务发展初期,可能处于对原有客户存量开发或者提供部分供应链物流服务(只提供销售端或生产端)的阶段,所以业务量增速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当业务趋于成熟时,新增的供应链业务会带来全供应链业务量,所以对业务量的拉动作用将更明显。
市场认为,顺丰布局的新市场多为红海市场,容易在主业与新业务之间前后受敌、腹背夹击。
我们认为,顺丰的优势在于网络的稳定性及对网络的管理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准确度高的强履约能力。这也在顺丰选择新业务时,采取的以协同优势明显(快运)、可发挥营业网点及物流跟踪等既有优势(冷链)为重点,对即时配送进行战略性试水、国际快递“远交近攻”的策略中有所体现。
此外,顺丰对新业务的选择源自于其“面向客户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思路,以重货为例,公司快递网络可以为重货业务导流,重货业务中原快递客户占比达85%。而医药冷链行业的布局,同样是在原有客户的新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产品延伸。顺丰定位物流综合供应商的路径将沿着“快递主业引流→新业务起量→全供应链业务量提升→量价齐升,得到整体定价权”的路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进一步剖析了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对比分析了顺丰和京东进入医药冷链行业的战略路径选择,结论是:顺丰善于攫取“蛋糕上最厚的奶油”,通过在运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营业网点、物流跟踪等方面的既有优势,解决行业痛点,并获得综合定价权。
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冷链市场大有可为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为满足人们治疗疾病而进行的冷藏药品运输系统工程。在整个医药冷链的物流过程中,需要确保药品在各个链条环节的冷藏效果。医药冷链的特殊性在于以下4个方面。
安全性:在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评价中,安全性居于首要地位,这是由物流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需求突发性:由于很多疾病爆发突然且容易传染、传播速度快,因此对冷藏药品的需求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对物流供应商的应急服务能力要求很高;
高成本:与普通运输的成本相比,冷链运输的成本高出80%左右;
专业性:药品的运输、存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运作,实施在途GSP管理,实现冷藏药品可追溯。
1.1医药冷链市场尚不成熟,但拐点将至
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远未成熟。最新的《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按照每年 8%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而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可达到1200亿元。其中,以疫苗类制品、注射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为主要品类。若根据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成本的流通费用率12.5%来计算,我国医药冷链市场的规模在2020年约为150亿元。
医药冷链物流行业问题诸多,规范化进程尚需时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药品冷链的覆盖能力仅为10%左右,药品的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但“断链”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其痛点在于,医药冷链配送需要经历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运输资源和信息系统,要实现药品流通的信息共享和全程温控,势必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包括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等。而目前,由于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不统一,导致冷链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解读不一,企业自律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此外,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以及技术人才短缺、研发薄弱等因素,也是造成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