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叮咚买菜,前置仓电商模式如何干社区生鲜?

2019-02-22 11:05

  相较于产品价格,叮咚买菜更注重品质,同时利用前置仓和大数据实现精准预测,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损耗,我们假设其毛利率在25-35%之间(模型中取30%),损耗及满减活动占收入的比重约8%,测算在日均800单、1000单、1250单时毛利各30.8万元、38.5万元、48.1万元,扣除损耗及满减活动后的净毛利为22.6万元、28.2万元和35.3万元。

  3.费用:

  ①人工:假设每个仓库的配送人员20人,月薪按照订单量测算,800、1000、1250单时月薪各8750元/月、9800元/月、1.11万元/月;分拣员10人、月薪7000元/人,测算单仓人工成本各为24.5、26.6、29.2万元/月;

  ②租金:以上海市仓库的平均租金水平3天/平米计算,门店租金约2.7万元/月;

  ③假设水电、摊销及其他费用合计约3.5万元/月。测算在800、1000、1250单时,不包含满减及损耗的费用合计各为30.7、32.8、35.4万元/月。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测算当前置仓的日均订单达1250单时,按年度计算约亏2万元,占总收入的-0.1%,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当前公司最大成本来自于人工成本(配送费),随着日均订单量逐渐增加,费用率逐渐下降(其中假设单位订单的配送费不变)。我们预计,公司未来盈利扩大或将来自于:单仓订单、客单价和日销提升,净毛利率提升,流量成本、各项费用率尤其是人工费用的下降(现阶段是免运费,若未来增收快递费,则将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等。

  

640.webp (83).jpg


  三、行业竞争趋向激烈,叮咚的挑战与机遇

  2018年11月,据商业观察家报道,盒马鲜生正研发“社区菜场”小业态,面积在500-1000平米之间;2019年初美团上线美团买菜APP,试水社区生鲜前置仓业态。而此前,诸如大润发、永辉超市等均已涉足到家业务,生鲜到家逐渐成为龙头竞相争抢的风口。

  我们对比了上海市场中社区生鲜到家的主要参与者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盒马生鲜,主要情况如下(表3):

  1.模式:

  叮咚买菜和美团买菜均采用前置仓模式的纯到家电商模式,而盒马鲜生拟开设的“日日鲜菜场”则延续盒马鲜生的模式,采用到家+到店相结合的模式,以门店为中心服务周边1-3公里的用户,覆盖面更广,相较于纯到家模式,全渠道满足用户到家与到店的需求。

  2.品类:

  相较于叮咚买菜和美团,盒马鲜生背靠阿里,在供应链、大数据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且盒马鲜生、淘宝、大润发等在上海已经拥有较大的业务体量,规模集采下成本更低、损耗更小。此外,日日鲜菜场也是三家中唯一一家以自有品牌为主要经营品类,产品力更强。

  3.优势:

  相较于美团买菜和日日鲜菜场仍处于起步试水阶段,叮咚买菜目前在上海已有200余个前置仓,模式已相对成熟,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同时不设起送点和配送费,更能满足及时消费需求,更易培养用户购物习惯,增强用户粘性。

  而美团买菜背靠美团,利用美团多点实时智能配送调度系统及完善配送网络和大数据,丰富的到家服务经验更强;日日鲜菜场背靠盒马和阿里,商品、物流、大数据等优势突出,规模采购下成本低、损耗低,同时盒马在生鲜品类有较强的运营能力,资本助力下迭代快速。

  4.劣势:

  目前生鲜到家业态大多处于烧钱补贴培育用户消费习惯的阶段,大多未实现盈利,且对供应链等要求更高,跨区经营难度更大,且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叮咚买菜虽已获得数轮资本助力,但相较于上市公司美团和阿里而言,资本实力仍有一定差距,且在商品、供应链和大数据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巨头不断进入且竞争更为激烈的上海地区,如何保持快速发展及跨区复制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美团买菜虽拥有美团在到家服务上的经验支持,但是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从轻到重的经营模式转变较难,目前美团旗下生鲜零售业态“掌鱼生鲜”仅开7家门店,模型仍未跑通。同时,生鲜对供应链建设及损耗控制等要求较高,且投入更高。

  日日鲜菜场

  与盒马鲜生目前已开门店相比,日日鲜菜场聚焦社区生鲜小业态,辐射范围更小,对数据预测的精准要求更高,而更小的门店中如何设置商品结构、如何控制损耗则更为重要,这与大业态的经营差异更大,需要公司进行大量的迭代更新,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型,我们判断这或将也是计划元旦开业但至1月底仍未开业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相较之下,以社区生鲜的“到家+到店”综合模式为主的日日鲜菜场(盒马鲜生旗下)在商品供应链、门店运营、技术和物流能力等方面竞争优势更强,且社区店加密布局后,将大大提升到店便利性和体验感,并与“盒马鲜生”大店形成有效互补,满足到家及到店全渠道需求。

  

640.webp (84).jpg


  而对叮咚买菜等创业型企业而言,在资本支持和数字化技术进化中,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追求区域加密和高速成长是现实选择,但在流量成本高企和自身供应链能力约束下,短期的亏损无法避免,因而持续取得用户认可、保持漂亮的成长曲线和赢得资本的支持至关重要,才能以时间换空间,达到区域流量密度、运营能力提升和供应链强化的理想状态,并最终实现盈利,更进一步,公司能否走出上海,成功跨区域扩张,以及具备对应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则是看待其平台长远价值的重要线索。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