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逐步落地,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领域对从业者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新兴产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或将为物流业带来新变化。羚牛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蒲红霞接受本刊的专访,在对话中阐述了氢能源的机遇和未来。
拥抱绿色低碳物流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门话题。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达11.4亿吨,其中公路运输碳排放占比达77%,公路运输成为碳排放大户。在此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绿色低碳物流的发展趋势
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态度坚决,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节点明确,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对物流领域来说,正面拥抱低碳升级是大势所趋,是挑战,更是机遇。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8—2018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年复合增长率达7.5%,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运水运中,公路运输的碳排放占比77%。因此,公路运输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上大有可为。
就公路运输而言,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市场应用上崭露头角。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人类社会,氢能和电能将成为能源结构中的两大支柱,构建能源的标准化。
其中,纯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上的应用已较为成熟,普通老百姓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较高,国内充电配套设施正在进一步完善。物流领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二线城市使用纯电动货车进行城配配送的比率已经非常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纯电动汽车已经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应用,逐步实现使用经济性、补能便捷性、性能可靠性,为我国公路运输绿色低碳化建立了良好的开端,绿色物流在中国正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城市,从业者们有了思想的转变和切身的认知。未来10年,纯电动车型在城配场景中,将迎来全面发展、持续渗透的时期。现阶段因材料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在长续航、重载、冷链等场景上仍处于尴尬状态。
2021年最热的话题之一氢能的碳排放为0,将真正而彻底地帮助人类走向零碳社会。氢燃料电池技术因其能量密度高,规模化后降本空间巨大(电池中使用极少量贵金属且可回收)等优势,非常适用于冷链、中长途、港口、矿区、环卫等场景运输,尤其在北方冬季,燃料电池车辆能在零下30度低温启动,加氢和行驶过程不会出现大幅效率减低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重载爬坡的过程中有较好的表现,其动力性没有明显的降低。3-5年左右,液氢技术逐步成熟,将实现一次加满氢后,中长途的运输预计可以达到800~1000公里。
助力物流业走向零碳
羚牛于2021年6月在上海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作为一家新兴的氢能物流科技企业,其初心和未来目标分别是什么?
羚牛蛰伏近3年后正式成立,从2018年开始筹备,获得了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下属氢能产业基金“水木氢源”领投。在氢能产业链上游、整车匹配、氢气供应以及不同物流场景的需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研和测试。
羚牛的核心团队由氢能技术、整车研发、物流运输、新能源汽车运营等不同领域的人才组建,公司以推动绿色零碳物流运力为初心。未来,羚牛将致力于打造场景驱动、车辆定制和智能运营为核心能力的氢能物流资产运营平台,助力物流企业绿色升级,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氢能解决方案,持续为行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双碳目标战略之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将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个从业者肩上的责任。
2021年9月,《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健全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可再生能源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政策对羚牛来说意味着什么?羚牛又将如何帮助物流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
我国碳交易正处于起步阶段,近期交易价格约50~58元/吨。未来碳积分不仅来源工业生产,来源于车辆、物流运输领域的积分也将占到相当规模,当然,碳积分还将产生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一政策的出台,能帮助政府、企业更科学地管理和协调生产经营中的碳减排,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羚牛作为专业的氢能物流资产运营企业,将帮助物流客户进行专业的碳积分收集、管理、经营、交易等。
未来4年,羚牛将围绕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搭建数字化驱动的氢能源物流资产服务网络,覆盖核心18个城市。那么,羚牛将如何为物流客户提供绿色低碳的安全、零碳、有效、经济的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