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今在医药电商的"包围"之下,药店这门卖药的生意不再那么好做了。尤其在2000年拉开的医药改革后,药店的地位开始逐步提升,与医院销售药品相比,如今药店的商业色彩更加浓厚。
因为药品既属于医药行业,更是零售终端产品。一位曾有着连锁药店工作经历的员工琪琪表示:“药店真的一年365天,360天都在搞活动。”
由于药店卖的大部分药品属于OTC药品(非处方药)、保健品、特定的医疗器械等,其中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则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而药店店员为了拿到更高的提成,常常推荐价格更贵的药品而不是最适合顾客的药品。比如一般店员在卖感冒药的同时搭配维C来卖,这样客单价差不多都要上百元。在琪琪看来,很多药的效果都差不多,但是价格真的差很多,而一般店员给消费者推销也是“见人下菜碟”。
“比如999感冒灵,这个药我们就是没有提成的,所以都摆在最角落。”
另外,药店柜台上面药品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具体的药品会根据店员能够拿到提成的多少来摆放。像琪琪所在的连锁药店,占比最大的是自家产的营养保健产品,利润也是最高的,因此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能创造更多盈利的保健品瞄准的都是药店的高价值客户群体,即长期用药的老年人。为了深度绑定老年人,药品的价格优势最能触达他们。琪琪表示:“他们每周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去周边药店访价,看他们的价格和自己的,我们必须比他们便宜一毛。”
而长期食用慢性病药物的老年人都会选择一些保健产品,在琪琪所在地区的连锁药店,老年人一般会选择补钙、补气这类的产品,比如金水宝、三七粉等。这部分保健品为店员带来的提成也是比较高的,“像金水宝680元是18盒,作为推销的店员就能拿40元的提成。”
在老百姓大药房产品营收结构中,占大头的中西成药比例在连续下降,至2020年已经下降至75%,而包含保健品营养品中的非药品业务却从2018年的11.83%增长至2020年的17.58%。
实际上,如今药店用尽各种花式营销的方式推荐各种除药品之外的产品,与医改政策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就像琪琪说的,“现在处方药的价格利润空间并不高”。
事实也如此,在医药电商的冲击之下,有行业投资人士告诉市界:“医药电商省去很多中间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能节省很多成本,降低很多费用,从现实情况看,电商的药品价格是药店售价的20%,这样的价格优势,将对传统门店造成致命杀伤。”
打败你的不是同行
药品终归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与政策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而每一次监管政策的波动,总会带动药品零售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比如,曾经处方药和医保报销作为药店的“护城河”如今在政策逐步放开的情况下,传统连锁药店的渠道优势在慢慢变弱。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凭处方销售处方药”。20天后,一心堂、老百姓大药房、益丰药房等6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集体上书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商务部,强烈反对全面放开网上开售处方药。
但面对医药电商不可阻挡的趋势,2019年新《药品管理法》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赋予了医药电商销售处方药的合法主体身份。此外,医保支付接入互联网这一政策限制也有松绑的迹象,比如京东健康就在江苏宿迁试行网上进行医保支付的试运行。
为了抵抗医药电商的冲击,老百姓大药房一边布局电商渠道,一边快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巩固自身的地位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老百姓大药房通过“自建+并购+加盟+联盟”四种方式迅速扩张,从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老百姓大药房累计进行了高达48次收并购业务,门店数量由2014年的999家增至2021年9月末的8163家。目前已覆盖22个省,140个城市。
但极速扩张之下的“副作用”也开始逐渐显现。除了将公司的商誉规模从2018年的19.8亿元推高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47亿元外,其负债也在2021年三季度末达到了历史高点100亿元。
此外,在这次17亿元的定增方案落地之前,老百姓大药房的资金链已经极为紧张,其中短期借款从2017年的1.7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6亿元,而2020年其货币资金余额也不过13.7亿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还有超过44亿元的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
作为处于药品终端零售行业的老百姓大药房,除了要面对行业政策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成长焦虑,还要面对看不见的“对手”。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药品零售线下销售额为4316亿元,比2019年增加244亿元,增长率为6%;药品零售线上销售额为1593亿元,比上年增加591亿元,增长率为59%,线上增量的绝对值是线下的2.4倍。
如今不论是饿了么、美团为代表的的医药O2O平台,还是像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拼多多为首的B2C龙头,此外还有传统各行各业的“庞然大物”的进军,比如中石油、屈臣氏、中国邮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