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承担物流总量最大、衔接物流环节最多、服务市场范围最广的物流关键环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主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等新战略,势必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交通运输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面临新要求。
— 1—
物流业面临转型升级新要求
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促进物流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四方面不足:一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尚未形成,不同运输方式、干线支线网络衔接不畅,枢纽节点体系组织不优;二是技术装备现代化、绿色化、标准化水平不高,承担货运量最大的道路货运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半挂车及专用车辆占比低,智能化装备应用不广;三是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第三方交通物流企业普遍缺乏“一站式服务”能力,专业化水平不够,链条式发展明显不足;四是交通运输促进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管理协调难度大。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等新战略,势必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交通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层出不穷。新时期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面临新要求:一是“双碳”发展目标对于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货运的新要求;二是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现代流通体系的新要求;三是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四是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五是经济复苏和供应链安全的新要求;六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人民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 2—
把握转型方向和发展重点
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的要求,可行的发展思路为:构建专用完善的货运设施网络,打造数智绿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壮大精益韧性的有效服务供给,培育高效人文的现代治理能力,引领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创新价值链,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交通物流保障。
相应发展目标如下:
一是货运设施网络要实现运行安畅。客货分离高效并行,运输方式衔接一体,交通物流体系多元化、智能化、有韧性,能够以更加安全、可靠、便捷的服务实现国内外货物的高效流通。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要实现智慧绿色。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绿色低碳,交通物流体系零净碳、智慧化,能够以绿色、高效的方式支撑交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有效服务供给要实现组织精益。物流供需精准匹配,组织模式先进集约,交通物流体系品质化、可感知,能够以经济、智慧、高效的模式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四是现代治理能力要实现发展友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为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转提供环境保障,交通物流体系人文化、有温度,能够以人文、普惠的方式实现交通物流事业永续发展。
具体工作中需重点抓好三大任务方向,即构建强大的国内交通物流体系、打造连接世界的全球交通物流体系、推进交通物流体系现代化。
— 3—
对策建议
多措并举,构建新型国家货运物流骨干网。发挥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基础主体作用,统筹运输通道货客分流、新型基础设施布设、现代智能技术应用、多式联运一体等多种举措,全力构建新型国家货运物流骨干网。一是摸清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通道货运需求,引导主通道货客分流,支持有条件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货运机场设立货运专线,优化线路布局和建设时序,布局双层集装箱铁路、专用重载公路(车道)、航空货运专线等,优化资源利用并提升运行效率;二是同步推动新能源设施、智能化设施沿货运专线优先布设,结合北斗卫星导航和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构建货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快速换装和集疏运调度的创新应用场景;三是通过先进装备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多式联运与甩挂运输组合发展,推广无水港、无轨站、机场异地货站等模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高铁+高速”货运物流骨干网。
统筹布局,构建区域共享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一是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引导城市群和都市圈共建、共用、共享货运枢纽,在与市区、产业集聚区保持合理经济距离的中间地带,以及邻近港站枢纽的“环城近站”位置,集约布设、连片开发枢纽经济区;二是加强高铁站货运能力建设,推进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布局建设,支持港口和铁路站场融入现代物流功能要素,形成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三是推进港站枢纽与集疏运系统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协同管理,支持城市群充分利用城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以及水网地区河海联运通道,打造开放直连的城际快速货运通道;四是引导临近市区、农产品(6.240, -0.19, -2.95%)主产区、乡镇特色产业的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服务区拓展物流功能,发展“服务区+”城市分拨基地、农产品物流中心等模式,提高干支互通互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