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型,构建绿色智慧交通物流新系统。一是加大城市内新能源配送车辆普及力度,推动港站枢纽内部、集疏运通道、城际甩挂运输等场景运用电能、氢能中重型货车,推进船舶动力脱硫脱碳,支持港站枢纽和公路服务区综合利用风光水资源,发展分布式发电与灵活充放相结合的绿色供电系统、制储运加一体化的氢能供应系统,推进快递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二是支持企业加大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应用,运用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的新技术设备,形成供需资源高效匹配的新模式、碳排放精准监测的新手段,发展壮大网络货运、碳排放筹划和交易等新业态。
共享信息,推进交通物流多业联动发展。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与相关产业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进货运单证电子化和跨方式互认,健全与公安、海关、市场监督等部门信息资源交换机制,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网络货运、航运服务等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快递进厂,创新制造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加强与现代农业的协同,完善全链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以全过程、多温区、高适配为方向,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全渠道、全天候、场景化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补齐短板,构建安全可靠国际货运物流体系。补齐运力短板,优化国际航线腹舱运力配置,增强全货机定期航线和包机组织能力;持续推进国际航运船舶运力结构优化,打造世界一流船队;推动中欧班列铁路线路和波罗的海航线、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等有效衔接,促进国际班列开辟新线、加密班次;支持各地开行TIR跨境公路货运线路,逐步推广甩挂、交换箱运输模式;在全球重要的枢纽港口、铁路枢纽、航空货运枢纽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物流布局,完善公共海外仓网络,通过联动发展形成安全可靠的国际货运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中心等建设,强化与国际规则及标准对接,积极参与交通国际组织事务组织框架下的国际规则及标准制修订,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
主动探索,构建交通主导物流管理体制。立足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基础主体作用,探索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破除行业壁垒、区域壁垒,及时调整和规范边界不清、职责交叉、管理盲点等问题,加快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推进民航空管深化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在“放管服”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发展作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