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许多人常买半成品的主食点心作为点心。最近,多位消费者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自己已经养成了在冰箱里囤一些包子、饺子、饼类的习惯。 但冻品的主食面点,在许多创业者眼中不算真正的预制菜。林志勇认为,这些只能算是第一阶段的广义预制菜,和现在讲究即配、即烹的预制菜概念有所不同。 主食点心受度高,是因为“前人种树”,而“后人”谨慎入场,也是这个原因。林志勇分析,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主食点心类产品的蛋糕,已经被三全、思念、安井食品等巨头公司啃完了,新进入的玩家想分一杯羹,只能做更加差异化的产品。米汉堡、披萨饺,还有寻味狮主打的真鲜面,就是例子。 再来看预制菜肴。 相比之下,预制菜肴的接受度就差许多了。不过,让崔恒亮意外的是,人们疫情期间囤预制菜肴,选中的多是做起来复杂、对厨艺要求高的菜品,目的是丰富餐桌。 预制菜肴虽是创业公司的主攻方向,也是市场机会所在,可到现在为止,市面上供消费者选择的种类太少。 2022年春节前,三口之家的女主人陈方就考虑过在年夜饭餐桌上准备几道预制菜,但最终没下手,因为品类同质化过于严重,看来看去都是佛跳墙、酸菜鱼、汤品这些“老三样”。崔恒亮一直在关注C端菜肴类的行业动向,据他观察,从春节前的预制菜小高潮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里,SKU的丰富度没有明显提升。 这和C端预制菜赛道还处于萌芽期有关,以很多公司当下的能力,只能推几个拳头产品或系列。在林志勇看来,“老三样”的特点是工业化程度高,此前在B端餐饮已相当成熟。 摆在预制菜创业者面前的难题是:主食很热,但没新机会,菜肴可为,但创新实在难,市场还欠火候。
两条路,都不容易
开菠萝财经此前发现,预制菜的参与者中,增了许多B转C的面孔。如今,这一趋势有增无减。卖肉类海鲜、速冻品的,开餐馆的,控制生鲜零售渠道的,一个个都来了。 一位关注消费赛道的投资人总结,预制菜C端创业公司,走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条路线。一条是SKU丰富,做自己能控制的渠道。一条是爆品思路,做品类及品牌。 今年初完成B+轮融资的珍味小梅园、陆正耀的新项目舌尖英雄(前身是“舌尖工坊”),走的是第一条路线。 珍味小梅园有50多个SKU,从面食点心到肉类菜肴,自己可控的渠道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的30多个线下社区专营店。 舌尖英雄相当于“半成品菜+预制菜+火锅食材”的社区门店,加盟模式下的线下网点更广。近日,其轮值CEO李颖波对外介绍,舌尖英雄在全国门店意向签约已达6000多家,覆盖了30%的地级市及全国主要的大中型城市。不过,一位接近舌尖英雄的从业者告诉开菠萝财经,实际落地的门店只有几百家。
不得不说,这条路上的绊脚石很多。 SKU多,意味着规模化生产的难度大,而且要更多地让利给代工厂。崔恒亮透露,对于C端创业公司来说,按照行业惯例,代工厂得拿走十几个点的毛利。 用一盘棋的产品结构打全国市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SKU众口难调。“南方菜系很难在北方吃得开,我们在福建卖得好的荔枝肉、醉排骨,在北方市场可能就滞销了。”林志勇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西式菜品牛排、意面、披萨,全国通吃,但想在当地扎根,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本地化菜品。所以,三餐有料从福建走出来,走到浙江要开发浙江菜系,走到山东要开发鲁菜。 同时,供应链和物流更会受到挑战。当供应链和线下网点的密度不够,相关成本非常高。 走第二条路的创业公司就比较多了。唐万里创办的叮叮鲜食就是其一,核心是线上玩法,把一两个SKU做成大单品,待时机一到,再顺势把品牌溢价做上去。 这条路线的利弊也十分明显。 在线上,借用视频化的传播手段,接受门槛更低。崔恒亮和一些社区团长交流时发现,他们刚接触预制菜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怎么制作?如果有视频就好了”。 弊端则是,“线上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就算相对头部的品牌也难免被拉下水”,据林志勇观察,一些预制菜品牌在线上渠道推崇“爆款方法论”,产品打“全网最低价”,流量费用交给平台和主播,20%-40%成本交给快递公司。当一些品牌品类很像,品牌知名度也没有拉开差距时,就看谁价格低、肯砸多少流量费了。 不止一位从业者说道,2021年下半年,预制菜在线上的流量争夺战属于赔本赚吆喝,2022年春节以后,打法更加专业化,竞争更加激烈,3月的囤货潮一来,一些预制菜品牌在抖音渠道的售价压得更低了。 当然,这两条路线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由此及彼。做大单品的公司,靠线上流量打法起量快,但天花板低,稍待成熟就会去铺线下。做SKU丰富度的公司,伴随渠道、品牌知名度变高,也会选择一些优秀的SKU去线上渠道销售。 只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公司,还在主攻一个方向,先活下来。
疯狂的预制菜,还要再等等
2021年下半年以来,预制菜成了创投圈炙手可热的明星。2022年以来,和“吃”沾边的公司更积极地为它添柴加火。 不止一位to B预制菜公司的负责人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许多加工方、渠道方、C端创业公司找来合作。有C端预制菜公司表示,一些连锁便利店、生鲜超市在陆续开设预制菜专区,邀请品牌入驻。 时间来到3月,上海等地区突发疫情,那些原本在华东市场、做着预制菜业务的B端企业,最近也入局了C端预制菜。 新老玩家又开启了新一轮攻势。在所有的项目中,最激进的当属舌尖英雄,线下,把门店铺向全国;线上,通过分众、抖音疯狂打广告。 激进者高举高打,多位创业者认为这对市场教育有利,但他们也看到了隐藏的弊端。崔恒亮的观点是,预制菜不像咖啡,不是性感的赛道,既没有高毛利,也不高频,需要的渗透时间还非常漫长。 “不要期待预制菜是个高毛利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一份半成品净菜的价格是8元-20元;冻品预制菜的家常单品价格从20多元到50多元不等,大菜、硬菜的单价在百元左右。餐饮供应商王洋对开菠萝财经说,预制菜的成本低于堂食、外卖,定价可以比堂食低50%,但目前的定价只能低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