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预制菜度靠着更高的集约化程度,还有30%以上的降价空间。但作为参考,行业大佬味知香、安井食品的毛利率在20%-30%之间。崔恒亮的经验是,这就是预制菜合理的毛利水平,即便通过供应链优势、规模化、产品差异化,能做出更高的毛利结构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预制菜在C端只是个中频消费的品类。” 上述接近舌尖英雄的从业者透露,舌尖英雄目前靠补贴,一头“养”着加盟店,一头拉拢消费者。它在全国范围内主打两大单品,宫保鸡丁、糖醋里脊,把价格降到9块9;为了给APP拉新,新客有200元红包。“可就算这样,许多加盟店的订单量过少,根本养不活自己。” 也有投资人表示,把瑞幸的打法复制到预制菜上,说明预制菜在陆正耀的盘子里,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不是产品。 可现在,“预制菜的市场接受度都是个问题,扩散到全国还需要漫长的渗透时间”,崔恒亮认为,难以起到引流效果。 分区域来看,多位创业者和相关从业者表示,预制菜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接受度比北方稍高,这与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工业发展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预制菜本身就不是一个短时间能井喷式爆发的市场。其在日本达到60%的渗透率,走过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在中国只有10%左右的渗透率,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必然要走过漫长的岁月。 当下是教育C端市场的黄金时间,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认为,进入者更需要对市场保持敬畏,否则,激进的打法、低价的竞争,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导致预制菜连“备胎”地位都不保。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的感受是,预制菜在口味还原度、性价比、购买的便利性上,都不及消费者预期。他预感,整个预制菜行业还需要降降温、熄熄火,谨慎对待疫情以后预制菜市场的表现。 近一年多来,一二级市场的资本把预制菜烤得火热,但C端玩家显然不能把蓝图勾勒得太理想,脚下的路还得踏踏实实地走。如林志勇所说,中国C端市场跑出头号玩家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