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的门道

2022-07-04 13:11

  “按绩效表现和业务权重来裁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方式,但事实上,执行过程中按用人成本和派系来裁员的公司不在少数。”大厂中层宇凡说,无论是因为投资方的要求、资本市场的低迷还是公司实际运营的困难,公司裁员大概率都是因为成本问题。 这个成本,既包括财务成本,也包括管理成本。 从财务角度来看,拿着高薪、可替代性强的员工,被裁的概率很大。宇凡就在2022年初被裁掉了,表面理由是绩效不合格,但他知道,他是公司为了发展新业务花高薪挖来的,待遇是年薪百万,还有一定数额的股票分四年逐步兑现。 就在他工作即将满两年,能够拿到一半的股票之际,公司把他裁了,和他情况类似的同事也有。宇凡提到,公司这两年来业绩下滑,急需收缩成本,裁掉他们这样的人,效果立竿见影。 有人会说,高薪的人如果价值够大、不可替代,就不会是裁员的目标。但在羽凡看来,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严格来说,一个公司几乎没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在公司发展早期会需要一些特定的人才,但是过了一定的阶段,这样的人才可能又能被替代了。到了稳定阶段,流水线作业,大部分人是螺丝钉。现在大厂基本进入稳定期了,不可替代的人越来越少,每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被平均了。” 王哲需要通过裁员控制成本,是因为公司每年给他们部门一个经费预算包,部门要花多少钱招多少人由业务主管决定。“公司从去年年底就公布了,新一年组织预算不增加,往年这个预算都是增加的,因为团队内部每年都有晋升、涨薪,激励机制是管理的抓手,这个时候也要裁一些人,以确保整个部门的良性运转。”他说。 还有一个裁员逻辑是“性价比”原则,比如有些公司会选择裁掉一个35岁的高薪员工,换成几个应届毕业生,这也是职场35岁危机的由来。 但也有公司会对老员工手下留情,一方面老员工忠诚度得到了证明,稳定性很高。另一方面,老员工工龄长,公司裁员的代价大,因为裁员补偿比较高。

图片

  其实,无论是裁老员工还是新员工,从成本上考虑,都能解释得通,最终离不开的宗旨一定是公司的投入产出比。如果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拿到的薪资,那他无论何时都不会被抛弃。 管理成本则是另一个逻辑。 什么样的人管理成本高?陆海天认为,这跟公司的文化有关,这些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大都推崇奈飞文化,强调招“成年人”,也就是不需要耗费大量管理成本的人。他们能独当一面,有自我驱动力,不是围着KPI被动工作。 如果有员工不服从管理,跟同事相处不顺畅,影响团队、组织氛围和稳定性,对领导来说管理成本太高,也容易被裁。 派系问题则是指“自己人留下,碍眼的都裁掉”,这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2022年3月,园园被裁员了。她来公司三年,前两年部门氛围还不错,第三年公司空降来一个她的直属领导,还带来了三个前下属,平时除了关系不那么亲近,一切相安无事。今年公司突然宣布优化,果然就她一个“外人”被裁了。 王哲坦言,即使不存在明显的派系,私交或多或少也会有影响,“私交本身就代表着默契度、配合度,沟通起来高效,谁都喜欢留这种员工,毕竟后续还是要接着展开工作。” 陆海天提到,以上因素是大部分企业在裁员时会考虑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个人因素也比较大,有时候会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毕竟,在一个部门内部具体裁谁,主管和HR是有充分的决定权的,甚至有人是因为没有在朋友圈转发公司的宣传内容被裁。

图片

  有的企业招致骂名,有的企业获得尊重

  裁员,严格来说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企业常态化的末位淘汰。号称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执掌GE期间,发明了“活力曲线”,也称末位淘汰法则、10%淘汰率法则,即把经理们分成三组:前20%“充满激情,致力于做到最好”;中间的70%是公司的中坚力量,表现最差的10%被归类为C组。“表现不佳的通常都得走人”,他在自己的书里说。 271法则现在也被很多互联网公司沿用。根据年度绩效考核,排在末位的员工将会被淘汰。但这样的裁员,员工通常是有预期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还可以协商延长考核期,后续在协议期限内完成目标也可免于被裁。 另一种即有一定规模,在一定期限内突然集中辞退一部分员工的裁员,这种基本上没有协商的余地。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末位淘汰的裁员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一个公司正常运转必要的、常态化的手段。但大批量的裁员,大多数情况下是公司确实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养不起那么多人,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他们看来,裁员只要有争当理由,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依法给予员工相应补偿,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而是一种治理公司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做的好的公司在裁员时会再加一点人道主义关怀。

图片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