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房地产信托的业务风险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后出现了大量违约,房地产信托也受到了较大的风险冲击,最终出现了风险项目增多的情况。
谈及信托行业频繁爆雷的现状,信托经理刘梅认为:“一点也不稀奇。”
五六年前,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基本处于“躺赚”的状态。有了房地产商兜底,信托行业也随之受益,整体融资成本大概在12%-18%之间,甚至可能会有20%的收益率。刘梅表示:“当时地产商是刚性兑付的,这个路线运作得比较顺畅。”
但从2017年开始,在房住不炒的逻辑下,“三道红线”、“资管新规禁止刚性兑付”等政策相继出台,基本断绝了新资金进入房地产的原有模式。随后房地产商的资金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不断有项目爆雷,出现了大量的烂尾楼。
房地产行业下行,信托行业首当其冲。
虽然部分信托公司会将本质仍为刚性兑付的产品包装成权益类融资的形式,但在“两压一降”政策的高压下,以房地产信托为代表的融资类信托资产仍在大幅压降。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行业资金信托规模为15.01万亿,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为1.76万亿,占比11.74%,同比下降2.33个百分点。
当资金不能继续投向房地产行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始也不太适应,处于一种“有钱却没地方投”的尴尬境地。
至于在资管新规后仍冒险选择投向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资管研究员李明认为:“能安全着陆的是少数,选择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可能会成为冤大头。”
在资产新规完全落地之前,大部分银行理财没有净值化,多是“报价式”预期收益,承诺保本保收益的产品。部分激进的理财经理甚至可以将本质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手写到期收益金额,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在经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客户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可以侥幸获得理财经理承诺的收益金额。
这是因为“刚性兑付”曾是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导致以前的理财经理不需要时刻向投资者讲清楚产品的投资逻辑、资金去向以及收益来源。
然而昔日的盛况已然一去不复返。从目前信托业“去刚兑、去通道、去杠杆”的严监管趋势来看,整个行业正在面临“减脂增肌”的巨大挑战。
“黑马”五矿信托
谈及五矿信托的发展现状,李明表示:“近几年借力地产行业的东风,五矿信托成为了一匹黑马。但目前地产行业不景气,五矿信托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开始下滑,发展势头不如其它几家头部信托公司强劲。”
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五矿信托实现营业收入45.97亿元,同比下降10.98%;净利润为23.63亿,同比下降15.12%,营收净利均呈下降的趋势。
与其它几家头部信托公司对比来看,虽然五矿信托的净利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中融信托和中信信托相比,公司-15.12%的净利润增长率仍略逊一筹。而净利润增长率下滑的原因,与五矿信托正有意优化信托资产结构有关。
此前,在地产下行、多家信托公司犹疑观望之时,五矿信托的房地产业务却呈现增长的迹象。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五矿信托在2020年先后接手了多家地产公司的项目资产,为恒大地产、宝能集团、新力集团、泰禾集团、奥园、中科建设等多家房企提供融资。
至于后来的走向,大家都已知道——部分合作方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出现债务违约事件频发的状况。
因在地产领域的存量偏多,对于五矿信托来说, 弱化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迫在眉睫。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的情况下,传统展业模式受到挑战。公司将以服务实体、回归本源为主基调进行转型,标品投资、 财富管理、实业投融资和服务型信托成为主要竞争领域。
2021年的数据显示,五矿信托资产应用于房地产领域的规模为759.08亿,占信托总资产的9.29%,较去年减少了296亿,同比下降了5.7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五矿信托过往的兑付记录较为良好。公司还曾在2022年1月宣布接盘恒大昆明和佛山的项目,但没想到栽在了“鼎兴系列”产品上。
(以上两家公司的前股东为恒大及关联公司,来源:天眼查)
对此,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表示:“信托规模再大,产生的收益率再高,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风控好才是硬道理。如果经营的产品复杂,频繁出事,这样的公司要坚决远离。”
信托公司唯有优化产品结构,顺应政策发展变化,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