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方向是指产业方向和技术方向,短期内虽然不能完全看得准,做到大致准确就很了不起,但做到这点的前提是得有细微的洞察;其次,在方向大致准确的情况,组织是确保战略执行、走向成功的关键。
小米一度是中国互联网圈最倡导“扁平化管理”的企业,组织扁平、管理极简、员工不打卡、不设KPI。但就像上市后雷军说的那样,对于一家营收过千亿,员工近两万人的公众公司,要摆脱过去创业公司的标签,组织转型和战略重新规划是必经之路。
从2018年的财报看,小米整体业务增速缓慢,软件生态无法变现,小米对友商的“降维打击”也无从谈起,当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维持着一般水平的毛利率,小米依然还在硬件研发、高端化和渠道方面发力,性价比战略毛利低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
低价硬件扩展用户群、靠软件变现赚钱的打法失效,小米过去的战略放在过去适用,但放在现在和以后,明显高估了软件生态的变现能力,也低估了手机总装集成的技术难度和产业链话语权,根据小米的财报显示,小米线下店建设的主力已经转向了授权店,而非直营店,这次调整,也让小米意识到战略误判的危险性。
同年9月,雷军发出内部邮件,宣布了小米上市后的首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小米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即新设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在雷军看来,司令部里面最重要的部门是用来指挥打仗的参谋部,邮件原文中称:“参谋部协助CEO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并督导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执行。”
这其实意味着集团的收权,原本各自负责一摊业务的联合创始人向头部集中,从“大部门”向“大集团”转化。实际上,虽然大家一般默认小米的参谋部相当于其他公司的战略部门,不过据一些员工反馈,“参谋部”仅是一个职能部门,主要工作是为其他部门设置和考核KPI,并对考评结果进行原因追踪,而不是去制定所谓的“战略”。
无独有偶,早前京东前员工透露:公司从战略到执行层面的大政方针都是由刘强东亲自决定,虽然有战略部门,但事实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种CEO个人决策为主的管理风格,在互联网大厂并不少见,阿里设有战略投资部,腾讯有战略发展部,但战略部门所做的事与其说是参与策划,更多是在上层的决策下达后进行合理化论证。
结合招聘网站上的信息,诸如“信息的定期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开始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战略部门招人的硬性要求。大多数战略岗做的仍是纯粹的信息收集工作,比如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到什么程度等,最后整理好信息,再找战略咨询公司做推演,所以不免有人提出疑问,所谓的战略跟市场调研差别究竟在哪?
一般来讲,信息收集是制定好战略的前提,是为了验证战略的可行性,比如PK的话胜算如何,做一个假设+求证的过程,但实操很容易变成“为了信息搜集而搜集”,甚至可能把别人的战略错当成自己的战略。
为什么会有人坚决地认为,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不需要战略,原因就在于国内互联网企业往往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找方向,处于从未知到受知的被动状态,而不是先确定了一个战略方向再执行下去,一个好战略的制定包含了调查分析、指定方针、设计打法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但过去巨头的玩法是先跑马圈地,靠打规模战、渠道战和价格战占住用户和预算,先抢风口,至于产品和运营,后续可以慢慢补进去。
有从业人员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除了腾讯CDG有大量投行、咨询出身的人作为主要成员,长期与重点部门的同事组合成一个团队协同合作,大部分情况是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已经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但和投行、咨询招人组建的战略部门相比,两拨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迥异。
把技术部门骨干抽调组成战略部门,或许是一计解法,小米也是这么做的,但效果如何还要另当别论。毕竟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战略部门经常战略失踪,都热衷于去验证结果,以至于有人将战略部比作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在的时候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但他不在的时候日子也就这么过”,而这并不是一个小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