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的大佬们都是各自行业佼佼者,他们选择跨界进入新的领域,意味着他们的行业发展步入了红海,面临由盛及衰的拐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充满了焦虑,急需保持增速,进行突破,所以跨界成为了这些大佬的新出路,借助具备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跨境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万物都有周期,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把握周期,预见未来,带领企业及时转型或升级。
在市场更新换代的窗口期,谁采取主动谁便先占据制高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片新蓝海,这或许才是大佬们“拼了命”也要搭上这班顺风车的真正原因。
跨界造车者中,有的企业是与汽车行业不沾边,但有不少企业,与汽车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度。
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动力系统的改变,大大降低了跨界造车的技术门槛,我国与国际研发水平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这让外行人造车成为可能,有条件挑战传统汽车产业巨头。
未来智能汽车,就是一部装上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是“终极移动终端”,因此,在当前智能化汽车兴起的背景下,拥有科技互联网背景,跨界而来的科技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占有优势,把自己的科技实力,融入到造车当中。
这些从智能驾驶技术切入的科技巨头,它们造车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跨界合作造车早晚会出现,这是技术融合的趋势使然,产业界也许不需要华为品牌汽车,但需要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
百度智能汽车的品牌确定为“集度”,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
小米汽车,侧重智能解决方案,自主研发布局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欲整合行业产业链,推动小米软硬件生态与汽车产业的结合和繁荣。
单纯从商业进化来看,华为,小米等企业也必须进入汽车领域,开拓更多的终端赛道,实现万物互联互通,以保障头部地位。
然而隔行如隔山,跨界造车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大很多,想利用汽车产业链完成真正跨界转型,又岂是如此简单,跨界造车公司需要突破的四个难题:投入资金大、设计复杂、技术难关高以及供应链管理复杂,一旦入局整车制造,没个三五年看不到具体的格局。
低估技术和资金门槛是跨界造车最大的挑战,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试错成本很大。
汽车工业需要庞大的资金链,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入局造车,资金链几乎囊括了一切的开始,一辆车从研发、采购、整合、营销乃至品牌打造,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造车难,难在钱上,蔚来的李斌有句名言——知道造车烧钱,但没想到这么烧钱,这是切身体会。
有人表示造车门槛已经提到400亿,小米,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恒大汽车刚成立的第一个月,烧钱超100亿。
既使你财大气粗,不差钱,造车还是难,比起纯粹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更为关键,很有可能一条路线的错误,就白白丢失了三年,这个是再多钱都换不回来的。
造车难,造一辆整车更能,其生产过程几乎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有的工业制造环节,从原材料到工业技术都是困难重重,还要在高效生产与优质品控间的精准平衡,都成为了横亘在跨界者们面前的无情门槛。
造新能源车、智能驾驶车更难,一台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从研发到技术成熟至少要4年半,造出来或许错过最佳时期,况且还要做到节能环保,还要遵循市场的主流,做到互联互通。
造车难,量产更难,产品不是纸上谈兵,当汽车从PPT到真正落地量产,才能看到这些企业真正的实力。样车,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量产和商用化才是大头,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制造是十年磨一剑,是九死一生。
特斯拉,2003年成立,直到2012年,才实现小批量生产,并且也是不白手起家,丰田和奔驰在整车生产以及供应链方面,还曾给予了特斯拉很大的技术支持。不少跨界车企,实车量产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后,证明要真正实现量产,不是容易办到的事情。
即便量产,盈利依然是一个难题,由于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巨额投入和微弱的回报,被市场看好的蔚来、小鹏、理想、甚至是特斯拉,都依然身处亏损的状态,只不过逐年减少亏损,逐步往好的发展。
华为在造车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小康股份披露,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亏16亿-17.5亿元,走上了一条“巨额亏损、巨额融资”的循环之路。
最后,看一个例子,以供跨界造者借鉴。2022年6月2日,*ST厦华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最终收于0.37元/股,辉煌时刻的厦华,曾风光无限,斩获佳绩无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厦华电子曾想走捷径实现华丽转型,于是开始跨界布局,包括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领域,但由于步伐迈得太大太快,接连亏损,最后不得不暗然退市。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
跨界就是这样,一切好像都很熟悉,一切又都很陌生,它似乎给人一个门槛很低的假象,当你真的迈进来,却会感到并不容易。
结语:在企业跨界之路上,要经历艰难险阻,只有拥有充足的资金、强大的管理团队、持之以恒的技术团队的跨界造车企业才能在行业中获取一席之地,我们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技术与实力撑起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脊梁,真正的做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