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快乐和打扮家的境况也是国美大环境的一个缩影。2021年年报显示,归母公司净亏损44.02亿元。曾经的“家电零售大哥”错过了一整个时代,老派的打法并不适用于现在的直播带货、社交带货时代,所有的奋斗,难以复制昔日的辉煌
重要的还不在此,更让人担心的是,诸多迹象显示,国美内部正暴露出财务链条紧张等问题,今年3月,六七家各地的代理商一起到北京国美总部催款,而国美则选择了报案处理。年报显示,国美负债总额633亿元,有息借款总额为282亿元。
不少业务的匆匆上马都让员工感到决策层与主流电商世界的脱节,来自线下零售时代核心高管,难以抓住电商的核心,曾经的线下零售巨头不断尝试突围,但结果并不美好,国美的“三年小计划、五年大计划”似乎成为了一个泡影。
面对挫折,黄光裕说,“不谈损失,只谈未来“。黄光裕所说的未来,依旧遥遥无期。
在股价一路下行之际,黄光裕多次减持,不到4个月合计套现2.5亿港元。但是相信,黄光裕将与国美共进退,对于黄光裕来说,“失去国美,就像失去生命”。
从数据来看,线下店依旧是个不错的生意,国美目前的主营业务和收入实际仍来自以国美电器为主体的门店,门店主要布局于三四线城市,90%的门店处于盈利状态,毛利率大约为15%左右。
其实,与其学人家做电商,还不如将门店优势发扬光大,国美的翻身之战只怕是一场持久战,守住“家电”和“门店”的初心,至关重要,国美供应链的优势仍在,旗下安迅物流服务覆盖全国99%四级地址及超过80%乡镇级地址。
黄光裕已经努力了,但没能力挽回已经式微的国美,这十年里,市场早已不再是他的江湖,但是要说国美陷入泥淖,还为时过早,国美还是一个品牌。
六、英雄迟暮
由于购物习惯和消费结构的巨大改变,今天,主导电商市场的,是苏宁的合作伙伴阿里,是和苏宁肉搏过的京东,更是成立比苏宁晚几十年的拼多多。
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京东以32.5%的份额位居第一;第二位的苏宁易购为16.3%;天猫为14.8%,位列第三;国美电器仅为5%。
苏宁和国美似乎成了一对难兄难弟,称霸家电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时代,线下零售企业已经尝试多次突围。
苏宁深耕“家居+家电”模式,零售云已达到万家门店级别,覆盖全国351个地级城市,这些数据看似辉煌,但财报却并不理想。
回归后的黄光裕,经过十八个月的试错,国美探索兴趣电商,进军家装市场已经宣告失败,国美的体量已不容豪赌,王者归来的商业故事并不是那么好演绎的。
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亦或拼多多,在他们的重要对手名单里,都没有了国美,苏宁的名字,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冲击下,曾经的线下零售巨头陷入了晚年惨淡。
当年,张近东、黄光裕是破局者与领导者,今天则沦落为跟随者或挑战者,十多年过去了,黄光裕重整旗鼓,却铩羽而归,而张近东已失去了苏宁的控制权,成为一介平民。
张近东,在近六十年的生涯中,他一半的岁月都挣扎于苏宁的开拓和落寞。打败过国美,战胜过京东,张近东却最终败给了时代,也败给了自己。
不仅国美、苏宁,那个时代的商战豪杰们,如果没有激流勇退,大多面临着英雄迟暮、美人白头的窘境,曾成就投资神话的软银孙正义,正陷入内外交困,2022年,对于中国科技大佬们来说,都不太好过,例如腾讯发布二季度财报,净利润186亿元,同比下滑56%。
黄光裕、张近东、张大中,这些中国零售商业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终究逃不脱时代的大潮汹涌,也逃不脱命运的漩涡无常,今天的商场上,只留下他们落寞的背影。
2017年开始,随着线上流量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线上和线下不再界线分明,电商和传统零售企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苏宁国美都有线下优势。
在互联网企业纷纷向线下发展的当下,苏宁、国美拥有的线下资源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苏宁、国美,要走出困局,仍然需要依靠它发家的业务——线下零售,这是别的电商平台在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也许苏宁未来可期,然而,已不是张近东的苏宁了。黄光裕依旧掌握国美命运,战斗还在继续,近期更是传出国美要进军元宇宙的消息。
结语:新零售的格局之下,国美和苏宁选择什么方向突围?谁也不知道,肯定的是前方的道路注定荆棘遍地,百年的企业何其难,只是各领风骚十几年,张近东,黄光裕们的战斗仍未结束,只是属于他的那个英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