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谋科技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兼董事长贾佳亚是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在AI领域深耕多年。2020年,联想创投便注意到了这家初创企业。
思谋科技成立之初便选择半导体行业作为技术落地的第一站,以攻克半导体产品缺陷检测难题。作为高端精密产品,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每一个制程步骤良率必须接近100%,才能保证最终生产良率维持在可接受水平。因此,半导体产品的缺陷检测难度,可见一斑。
思谋科技硬是凭借自身深厚的技术沉淀,仅用时一个多月便将这块“难啃的骨头”拿下,用智能化的方法解决了困扰制造业多年的难题。
而在产业链最为密集、丰富的中国制造业里,需求的“钉子”遍布链条上下,等待一个个“智能”的锤子。
2.数据换经验,难攀的山
走进苏州那家玻璃检测工厂之前,张正涛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调研,方向五花八门,甚至包括榨菜包装机。可就像另外几十被他放弃的方向一样,榨菜包装机不是不能做、不会做,而是内心深处想做的一直都是寻找到行业中最为迫切的需求:即使是“工业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要翻越它。
但在根系庞大、复杂的制造业体系中,难以翻越的山,又何止这一座?
其中有一座,是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伴随工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工业软件门槛高,要求同时具备软件开发技能和丰富的数学、物理及工业知识,研发周期长、迭代速度慢,客户使用黏性高。根据甲子智库《2021中国科技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工业软件的国产渗透率仅为6%,实为“卡脖子”行业。
2016年,相较于消费互联网的热闹,工业软件显得十分冷门。
“工业软件是大量工业实践经验和工业隐性知识的凝结,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而且战略意义重大。”贺志强认为,从长远格局来看,中国产业发展到今天必须有更多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设计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软件,刻不容缓。
2017年,联想创投果断投资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南京天洑。
后者早在2011年就已成立,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的研发,将AI技术与CAE技术相融合,开发了包括智能设计软件、智能仿真分析软件、智能优化软件、智能数据建模软件等覆盖工业产品研发流程的全链条软件产品。
对技术有着深刻理解的贺志强,早早看到了里面潜藏的机会。他认为,将来我国一定会调动更多、更大的力量来发展工业软件。虽然当时天洑客户相对于国外大厂还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高门槛领域,有技术壁垒,而且工业软件是用出来的,做得越多、越好,得到的反馈也会越多、越好,发展空间非常大。
就这样,南京天洑成为联想创投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而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高端工业来说,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即使只能提升1%的性能,很多企业也愿意花钱去做这样的事情。”南京天洑首席战略官刘国威告诉「甲子光年」。
比如,一家汽车生产商不会为了测试性能就让十几辆汽车相互撞击,这样做的代价高昂,没有哪家企业会这样做,更不用说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企业。因此,天洑目前客户主要聚焦中大型企业。
如果你是一家船舶制造商,船造好后需要放到水里实验,查看性能如何,但如果到实验阶段才发现有问题,事情就变得棘手,无论是成本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这样做。而工业仿真软件的作用就在这里。宋春雨「甲子光年」,在船舶设计阶段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查看它的速度快不快、性能准不准。
“在当时,常规情况下仿真一条船需要二十几天,而南京天洑可以在几个小时完成,这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这种效率的巨大提升就是我们在寻找的。”宋春雨说道,“当然,我们也要看这个产品是不是在中国生产更有优势和前景,与产业链高度匹配。”
随着这两年,关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呼声渐高。市场上开始热闹起来, 在贺志强看来,对于联想创投的投资,与其说是在投“国产替代”,更像是反过来的逻辑,“国产替代只是一个加分项。”
是否真的满足行业需求,提升效率是才是核心。
这些还在孕育中的工业软件企业,有着成为未来巨头的潜力。
3.机器进厂,更快、更强
有人在攀登软件的高峰,就有人在攀登硬件的高峰。在工业制造业产业中,同样避不开的,还有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仅在质量检测环节被寄予厚望,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在物流领域,企业往往会算这样一笔账:购买一辆普通的人工叉车只需要几万块钱,而购买一辆无人叉车需要几十万块钱。如果是你,你怎么选?用最少的价钱购买最划算的物品,是商人的“天性”。如果这是简单的算术题,答案一定是前者,可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吗?
GGII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国市场无人叉车销量由350台提高至7375台,年均复合增速近66%,预计2022年有望维持50%左右的市场增速,销量突破1.1万台。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错”?那就要来算另一笔账:人工叉车需要人工,高位叉车类型的驾驶员需要持证上岗,培养周期长,而如果培养后的“老人”离职,“新人”入职还要再经过一轮培养,这还不包括需要支付的工人薪酬。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即便是“高薪”,也不一定能招到人。
一位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对「甲子光年」透露,在走访客户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芯片封测厂商每月工人离职率达到了25%,相当于一季度就换了一波人。
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也曾被工厂外“流动大军”和工厂内流水线作业的场景震撼到。“很多产线工人不能坐着,因为会出现打盹、走神,甚至发生危险,站着几小时流水线作业,非常辛苦。”中国是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并且会持续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那么劳动力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2017年联想创投便开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在机器人应用爆发的前夜,围绕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在疫情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2022年工业机器人快速进入大量全新的工业场景。
“我们每年行研都讨论机器人应用在各个工序的爆发临界点分别什么时候到来?同时,我们也会思考技术难点,比如协作机器人,一年出货只有几万台,形不成行业。这就需要我们和行业里的人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王光熙告诉「甲子光年」。
未来机器人便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
成立于2016年的未来机器人,早早入局工业无人车辆赛道,这也是一家从高校走出来的创业公司,背后是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