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机器人的投资一开始并不是那么“丝滑”。
2018年,王光熙结识了未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陆洋,但真正投资是在2020年。故事转折在于王光熙觉得李陆洋有着强大的“自我迭代升级”能力。
两人刚结识时,李陆洋身上还是博士气质,擅于学习新事物,年轻、有闯劲,但认识两年后,李陆洋“升级”成功,在如何做业务、带团队、管公司、做战略设计等方面,显得老成、熟练。投资的时机到了。“他的变化可能一年就驱动了别人5年甚至8年都未必能够达到的转型水平。”王光熙告诉「甲子光年」,创始人的品质、成长潜力也是联想创投在考虑被投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普遍基于激光雷达技术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未来机器人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成本更低,且能够识别颜色。在很多需要颜色识别的场景下具有独特优势。
基于顶层系统+终端工业无人车辆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未来机器人提供的无人叉车可以灵活地在仓储环境中“自由行走”,包括高低仓,从5层、6层,甚至高达9米的地方灵活取货、放货、堆叠,高效便捷。
“一般情况下,4台无人叉车可以替换8个人和3台人工叉车。”未来机器人营销总监谢立告诉「甲子光年」,如果说企业最开始是担心招不到员工,那么随着无人叉车优势的显现,工厂无人化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布局,所以才会引发整个行业的井喷。
整个行业还在早期,蓝海正在涌现。
4.道阻且长,智能制造跨越深水区
时至今日,张正涛还记得找到第一个客户是如何艰难。
当时,国内在质检方面一片空白,除了中科慧远并没有其他企业在做,如何找到客户,将产品拿到他们的产线上实践,整个团队脑海里也是“一片空白”。
一次偶然机会,张正涛了解到东莞松山湖有一家玻璃盖板生产厂商——瑞立达,正在承担工信部工业4.0项目,尝试用技术解决质检问题。于是,张正涛赶忙带着一波人奔赴松山湖、租房、招兵买马、请业务同事在工厂门口蹲守,“围堵”高管、负责人,一气呵成。
其实,有过“低谷”的不仅仅是中科慧远。
2016年11月,南京天洑获得了联想创投1500万元的投资。此后的四年里,没有投资机构再投过它,直到2020年。紧接着,南京天洑不断荣誉加身,在行业内声名显赫,迎来高光。
而之所以迎来华丽转身,不仅仅是因为本身优秀,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整个硬科技赛道都在变热。
作为入局较早的联想创投,已经沿着机器与数据重塑产业的逻辑,在智能制造领域投出多家行业领军企业,领域遍布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方向,所投的很多企业已经展开了合作,拼凑一张完整的智能制造版图。
贺志强认为,之所以能够这么早地布局,首先是因为联想创投作为一家CVC,深处行业一线,具备产业资源和制造领域know-how,形成了独特的投资思路和资源优势。“当时的节点,我们开始投的时候,这还不是一个热门赛道。但我们始终坚信智能互联网,或者现在讲的产业互联网,将会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周期产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升级,联想创投也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我们今年投资了帮助主机厂打造自主工厂的Industrial Next,在Tesla产线已经进行过了验证,通过智能化技术帮助企业逐步实现生产智能化、工厂自主化,最终实现软件定义制造。”宋春雨告诉「甲子光年」。
改造碎片化的工业场景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未来工业制造场景的核心竞争将回归于研发与制造能力的优化与升级,如何从底层构建起一个全面数字化的工厂,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生产的各环节,数据在各个场景下实现闭环,将会使制造工厂不断自我迭代,从而实现传统颠覆式发展,这将是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
“我们不光局限在国内,也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贺志强认为,联想创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