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就在Visa加大对中国银联封堵力度的5天后,央行宣布金融IC卡的推行提速,中国范围内使用的银行卡将无一例外采用银联PBOC2.0标准,这意味着国外银行卡组织将会失去更多的市场。
同年9月16日,美国宣布已向WTO提出关于美国电子支付服务供应商在中国的受限案。Visa与银联的暗战彻底升级到国家层面。
2012年7月16日,WTO做出裁定结论——支持中国将有序开放支付服务市场的观点。
Visa和中国银联的大战虽告一段落,但毕竟撕破了脸,已经拥有几十年历史的Visa和万事达几乎占据了除中国外的全部主流市场,中国银联的出海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支付咨询机构RBR一份2015年的报告显示:中国银联在全球21.6万亿美元的支付市场中占比高达37%。不过,扣除在中国的业务,中国银联在全球市场仅占0.5%。相比之下,Visa和万事达分别占50%和31%。
中国银联因此将目光锁定在银行卡支付有待发展的新兴市场,其中东南亚就是银联的重中之重。
2012年,银联国际正式成立。同年,老挝央行获得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以建设其国内金融交换清算统一网络平台。通过三年的努力,中国银联作为承建方,参与建设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帮助当地实现银行卡交易的跨行转接与清算功能。
如今,银联已经是老挝第一大国际支付品牌,市场份额超过80%。但老挝的成功,其实只是中国银联尝试从Visa、万事达等公司手中争夺全球市场份额的缩影。
2017年,相关卡组织人员透露,“银联明显是接到了中国政府的授意,要在中国境外与Visa和万事达进行角逐”。
同年,中国银联陆续向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甚至向身处非洲内陆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进军。
在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银行卡的普及其实一片空白。比如缅甸2017年仅有2%的人口拥有银行卡,因此即便强大如Visa和万事达也未真正在其国家布局,至于二维码支付更是天方夜谭。
如今,中国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发卡量多年位居全球卡组织第一,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37%提升到2020年的59%。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的受理率已达80%;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银联也能自由使用,比如在澳大利亚,已经有90%的ATM和80%的商户可以自由使用银联卡。
对于银联而言,这意味着大量的机遇。比如在银联扎稳脚跟的东南亚,如今互联网产业开始飞速发展,据谷歌、淡马锡、贝恩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的数字支付规模已经从2019年的600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6200亿美元,且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1.2万亿美元。
而在东南亚布局已久的银联,可以快速推广自己的二维码支付。在那里,支付宝、微信等反而成为后来者。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在东南亚地区,银联仅2020年前10个月的线下交易量就增长了40%。
二十年已过,老牌且正牌的中国银联,在支付市场从“老大”变成了“老三”,在支付宝与微信两大巨头的夹缝中,它看起来实在有点边缘化。
但在当下,“老三”却不见得毫无爆发可能。
到2022年3月,云闪付累计注册用户还是达到了不可忽视的4.6亿。在过去的一年里,它完成了2300亿笔银联网络交易,230万亿元交易额。
对于增量已经见顶的支付平台而言,如何盘活存量,是未来几年内最重要的增长极。而实现与这4.6亿用户的互通,意味着巨大的增长可能性。
对于支付宝和微信而言,如此体量的银联,显然是双方都积极争取的合作对象,而对于银联而言,与任何一方的合作,都将是一个可以汲取到业绩增长的来源。
靠银行卡发家的中国银联,其实并不会因为银行卡的衰落而倒下,相反,国际化的进展,以及虽为“老三”,操作巧妙却可以两边得利的行业格局,这都成为了银联在未来的想象空间。但这张未来答卷的最终得分,还需要交给它自己来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