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双11”,又变了模样

2022-11-02 11:00

  “但不管怎么说,电商们越来越多地采用预售模式,首先,电商能够通过预售提前获得大部份的销量,并且从预售的数据来更好地指导生产的产能,避免存货积压。其次,消费者提前预支定金,也就锁定了消费者,毕竟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会后续支付尾款。另外,对于商家来说自然是压力有所减轻,可以提前回笼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能够合理安排购物时间。”莫岱青补充道。

  莫岱青还指出了今年“双11”的一些特征,包括避免依赖,大主播跨平台带货;国货品牌快速出圈,“双11”成重要拉新窗口;内容为王,电商加速“种草”;供应链支撑能力决定电商前端的活动能力;摈弃“套路”,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等。

  从消费端来看,来自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最新发布的《2022“双十一”年度调研报告》显示,“双11”仍然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购物节,但中国消费者今年购物可能会更为谨慎。数据显示,近60%消费者的预计今年的支出将超出去年,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消费的兴起下,14%消费者计划减少支出。

  艾睿铂调研结果显示,价格合适与否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虽然整体消费势头保持稳定和强劲,但39%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并只有在充分了解产品时才会购买。受访消费者最在意优惠的力度,追求“物美价廉”。

  根据莫岱青的说法,因疫情等因素,消费者的钱袋紧了。从今年618来看,消费者下单更为理性,这一情况延续到“双11”,消费者依然会注重性价比。消费者会更在意简单的满减,那些复杂的套路会被消费者摒弃,再加上现在日日有促销,每月有活动,“双11”也就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了。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直接折扣来得实在。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则指出,从消费者方面来看,首先对电商平台活动的疲软和消费理性的回归。618、双十一等各类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已经经过数年,对于消费者来已经积累大量如何在电商大促活动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消费能力购物,而非被各类推广营销活动裹挟购物,平台也认识到铺天盖地的各类营销活动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营销效果,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称:“‘双11’不会淡化,尽管后面可能没有这种称呼,但是无论如何称呼,本质上电商的竞争,个人认为都是供应链的争夺,然后最终走向产业协同。目前这种供应链主导的竞争,将会提升产业协同的效率,这个过程已经到来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