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分析,小米用了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说明小米汽车的售价绝对不会低,预估会在30万元左右。更有消息称,小米汽车会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售价上限超过30万元,也会有一个低配版本的车型,符合年轻人的选择。
小米入场冲击高端,理所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好是低价格、高配置,雷军曾对全社会郑重做出承诺:所有产品的利润承诺永久性不超过5%。
小米智能手机的便宜人所共知,就拿新推出的机器狗来说,“铁蛋”售价9999元,远低于同类产品。
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动力系统的改变,大大降低了跨界造车的技术门槛,智能汽车没有燃油车的技术壁垒,雷军笃信,自己能跟当前的车企巨头掰手腕。
未来智能汽车,就是一部装上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是“终极移动终端”,因此,在当前智能化汽车兴起的背景下,拥有科技互联网背景,跨界而来的科技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占有优势,把自己的科技实力,融入到造车当中,小米也不例外。
小米汽车,侧重智能解决方案,自主研发布局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欲整合行业产业链,推动小米软硬件生态与汽车产业的结合和繁荣。
雷军也曾反复纠结:“有时候白天觉得有100条理由能做,但晚上一冷静,又给了自己100条不能做的理由。”但最后还是决定造车,因此他与小米有优势。
2、挑战
雷军造车并不被所有人看好,他们都有现实的理由。有人不是对雷军的能力表示怀疑,而是认为此时布局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占据了先发优势。
近日,网上传言,小米造车被叫停了,小米答复,不针对传言回应,小米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然而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有人认为,隔行如隔山,汽车跟手机差距太大了,雷军是否行?造车所面临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大很多,想利用汽车产业链完成真正跨界转型,又岂是如此简单,跨界造车公司需要突破的四个难题:投入资金大、设计复杂、技术难关高以及供应链管理复杂,一旦入局整车制造,没个三五年看不到具体的格局。
雷军也明白这一点,他说:“创业就像跳悬崖,只有5%的人会活下来”。新能源汽车制造是十年磨一剑,是九死一生。
汽车制造的复杂度远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出于研发和质量控制的考虑,造车业务会更“重”,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汽车制造最主要的技术部分是三电系统,即电池、电机、电控,在这方面,小米算得上一枚“小白”。
汽车市场对新入场者已经不再友好,要造车,就需要建筑工厂,购置设备,以及雇用大量的人手来进行设计、生产和装配等工作。
小米自动驾驶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全栈自研,意味着车企能在相关领域掌握最核心技术,在研发领域拥有主导权,也意味着高成本,不仅需要更大的研究团队,还需投入更多资金,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首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
至于新能源汽车的烧钱速度,可能远超其他行业,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烧钱,几十亿投入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几百亿才刚刚拿到入场资格,而且是九死一生,多少实力雄厚的财团最终被拖垮。
提起做视频平台出身,目前长久的留在了美国的贾跃亭,人们就会想到他的十年造车梦。恒大房产陷入债务危机开始至今,恒大汽车也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进展。
既使你财大气粗,不差钱,造车还是难,比起纯粹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更为关键,很有可能一条路线的错误,就白白丢失了三年,这个是再多钱都换不回来的。
同为手机品牌商的苹果,2014年,造车的公开秘密“泰坦”计划被曝出,然而,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完整的雏形,成为了业界一个悬案,虽然不差钱,有高达2300亿美元储备,从自动驾驶与整车制造这两个大方面来看,苹果造车若想结出最后的果实,仍少不了时间。据说,苹果最终放弃了自主造车。
何况,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有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威马这么多相对成熟的品牌,小米入局晚了,处于劣势的位置,想在巨头林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恐怕不会那么容易。
三、主业与跨界
跨界巨头的搅入,直接重构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版图,小米就是跨界者之一。(关于跨界造车的相关内容,可参考本公众号早期发表的原创汽车系列文章:《跨界造车背后的冷思考》)
1、主业
跨界做汽车,其主业——智能手机先要做好,只有这样才能为跨界汽车源源不断的输血,那么,小米手机情况如何呢?
小米,主业是智能手机,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升至17%,超过了苹果的14%,成为仅次于三星的世界第二大手机品牌,小米现在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在手机市场做到了中国手机企业第一。
在小米造车之前,小米已经跨界,去年推出了酷似波士顿公司Spot Mini系列的“铁蛋”机器狗和人型机器人,采用了小米公司自研硬件。
跨界造车的大佬们都是各自行业佼佼者,他们选择跨界进入新的领域,意味着他们的行业发展步入了红海,面临由盛及衰的拐点,所以跨界成为了这些大佬的新出路,借助具备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跨境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小米造车,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
2、跨界
媒体连篇累牍报道跨界造车的新闻,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些跨界造车的商业大佬,跨界造车,成为风口。近一年来,你会发现汽车圈悄悄出现了许多新面孔,没错,跨界造车已蔚然成风,互联网巨头百度,高科技航母华为、以无人机起家的大疆等等。
跨界造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低估技术和资金门槛是跨界造车最大的挑战,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试错成本很大,汽车工业需要庞大的资金链,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入局造车,资金链几乎囊括了一切的开始,一辆车从研发、采购、整合、营销乃至品牌打造,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