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大连新船重工信息管理科科长)
船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包括:
1、产品设计信息无法与建造共享 造船产业是项目型制造产业,基本上是“0”批量,设计是每一个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传统的设计方法导致信息不能与生产管理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设计与建造无法紧密结合,设计信息无法直接为建造服务,因此导致设计与建造脱节,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相应造船成本较高。
2、各类资源无法共享、优化 造船产业是多工种混合型立体作业,而且受气候、配套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这样,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计划需要变更,这时,是否能充分掌握各类资源的信息十分重要。如果各类资源无法共享,公司的经营、采购、生产、质量、成本等项管理就难以作出较为科学的优化决策,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
3、管理基础信息获得不及时、不准确 作为制造业管理的基础数据主要有二个:一为工作量信息,二为物量信息。对于批量产品,这二个信息的取得并不困难,而单项型产品必须要在设计(包括CAD/CAM/CAPP)工作完成后才能取得,因此,在生产准备阶段,管理基础数据只能依靠经验估计。
4、信息集成度差,难以优化 数字化造船就是实现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船舶产品制造全过程所有信息,包括设计、制造、计划、采购和财务成本管理都以统一的数字化标准表达,达到船舶产品全生产周期的一切活动均可以共享数据。这就要求设计、制造、管理信息高度的集成,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但由于信息集成度差,在实际造船生产中真正达到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还不多。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5、对ERP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认识不足 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或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基于ERP、SCM、BPR、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而是从本质上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先进与落后,以及企业应用ERP与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必然关系。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络、应用软件和软件实施,而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企业应用ERP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主体意识,才能提高主体能力,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确保ERP项目的成功。因此,需要全公司全体成员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自觉地配合这项工作,而且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