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物流文化
(一)中国特色物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是博采众长,彰显特色。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博采众长,彰显特色,就是广泛汲取和吸纳各家之长,加以融会贯通,形成既反映物流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又能够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特色的精神财富。物流文化具有引领未来物流发展方向的作用。首先,要通过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国物流文化体系,以保持中国物流文化的先进性;其次,要系统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其与物流文化的融合,形成既符合中华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物流事业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物流文化。
二是诚信为基,服务为魂。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的基本依托。诚信为基,服务为魂,就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把优质高效地满足用户之需作为物流的灵魂,依靠团结协作,实现合作共赢。诚信是服务的前提,服务是诚信的目的。物流文化建设就是要把诚信作为衡量物流企业的一项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物流各个环节的稳定,才能形成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服务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供应链所要实现的就是上游为下游服务,一直到终极客户,这种内涵的精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的全过程,都应当坚持以诚信为基础,以服务为灵魂,不断拓展现代物流文化。
三是以人为本,和谐快乐。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快乐,就是通过科学管理调动物流员工积极性和劳动热情,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经营物流的主体是人,和谐快乐则是物流过程的生动体现和高境界追求。首先物流因人的需要而产生,包括消费者对物质的需要和生产者对利益的需要;其次物流员工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最高层次个人需求的满足感,一种根本性的快乐;第三在物流企业或联盟之间的竞争中,实现双方和谐共赢,达成集体快乐;第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所带来的一种“天乐”。
(二)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的主要着力点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建设中国物流哲学。
目前,我国的物流理论与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文化建设也刚刚起步,要想夯实物流理论根基,必须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物流基础理论的核心是物流哲学,只有提升物流哲学层次,认识物流规律,才能永葆中国物流理论长盛不衰。中国物流哲学的基点,是认识和解决物流的基本矛盾,即物资的供需矛盾,供需双方物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数量差异、质量差异、时间差异以及空间差异。当且仅当数、质、时、空四大矛盾完全解决,才是真正完成了物流的本质使命。在物流活动中,违背规律的行为屡见不显,削足适履的本末倒置、见利忘义的非诚信行为、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轻率决策的政绩工程问题等等,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物流哲学规律的认识不足,亟需加紧研究中国特色的物流基础理论。
二是大胆创新,开发物流无形资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流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有其独特之处。首先,资源无形,易被忽视。由于没有实物形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其次,资源无穷,源源不断。典型的物流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经营许可权以及商标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反复使用,蕴藏着无穷的资源存量。第三,开发成本低,产出效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物流无形资产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第四,一旦固化,经久不衰。物流无形资产一旦形成并融入物流企业运作过程,必然会产生和积累价值,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能。开发物流无形资产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步骤,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主要途径:一是以丰富物流内涵为主的补白创新;二是以净化物流环境为主的纠偏创新;三是以改进物流方法为主的发展创新;四是以开发物流领域为主的杂交创新。
三是理顺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物流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物流文化,涉及到不同的文化领域和层次,必须要统筹兼顾,理顺各种关系。首先,正确处理中外物流文化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要围绕我国国情和物流业实际,建设和发展本土物流文化,同时又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物流理论和技术,为我所用。如物联网、在运和在库可视化技术等。其次,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物流文化的关系。坚持继承优良,保持特色。传统文化是根是魂,物流文化则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孕育的一朵奇葩。对于优良的传统理念,如“天人合一”、“过犹不及”、“和谐”等,应继承发扬,并形成物流文化特色的核心;对于糟粕则要引以为戒。第三,正确处理物流文化与其他行业文化的关系。坚持借鉴对比,博采众长。物流文化与其他行业文化之间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相互借鉴。如,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发展为物流诊治理论,物理学的电场理论发展为物流场理论。都是物流文化创新实践的结果。第四,正确处理物流文化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坚持分清层次,适度应用。物流可以区分为宏观战略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