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用户习惯为什么难以养成?

来源:狗鲜生 | 2018-02-26 12:48

  如果问互联网界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电商,网约车,外卖可以排在前列,其所对应的产品APP也家喻户晓,用户粘性非常高。然而,作为规模最大的电商行业内的万亿市场的生鲜电商却是一个另类。

  易观数据报道,2013年至2017年,生鲜电商共融资224.48亿,然而线上渗透率不到8%,相比于网约车的滴滴,外卖行业的美团和饿了吗,生鲜电商对用户的教育程度不可相提并论。生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高频率的使用被行业内玩家认可是电商的另一片蓝海。在笔者看来,高频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一个伪命题,某种角度来说,恰好是高频制约了生鲜电商的发展。

  越高频的生鲜产品,越难走电商化

  一种互联网产品用户越多,就越要求产品能够符合大多数用户的需求。生鲜产品的高频,同样意味生鲜产品的价格需要符合大多数用户的购买意愿,用户对生鲜产品的价格要求物美价廉,对生鲜产品的价格弹数也要求极低。

  而有意思的是,电商培养了用户习惯多年,已经在用户脑海中培养出电商产品都是物美价廉,性价比远远高于线下实体店。

  但由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生鲜电商的客单价远远高于线下农贸市场或者商超,对于用户来说,一种高频使用的产品,不需要也不愿意去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恰好是电商行业的大哥用钱砸死了生鲜这个小弟,须不知生鲜这个小弟与其他兄弟姐妹是同父异母。

  换句话说,一种非高频的生鲜,用户对价格要求不敏感,用户就会愿意接受高的客单价,生鲜电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如履薄冰。

  吃穿住行,吃排在第一位,而人们可以花费几十倍的价格购买衣服,却不愿意为10块钱的苹果买单。这同样是因为生鲜高频使用,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形成生鲜价格本就应该很低。

  社会心理学来说,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生鲜价格低的先入为主和信念固着的思维。短短几年电商企业对用户的教育,怎么可能改变人类几千年的心中的那种固定的信念。

  生鲜电商没有创新出让用户尖叫的优点

  网约车的出现,用户不需要花太长时间等车,也不需要担心被司机宰;外卖的出现,让广大的白领和懒惰性人群可选择性更多;生鲜电商的出现,有哪一个优点是让用户尖叫或者非用不可的呢?

  菜品可选择性更多,小区的商超或者农贸市场足够用户选择;直接送货上门,大城市小区旁边的商超或者菜市场,用户下班回家顺手就可购买;价格前文分析过,新鲜度,由于生鲜的时效性,物流并不能保证优于菜市场。

  对于这点,所以目前国内的生鲜电商都是走精品路线,服务于少数人群,售卖的是普通商超或者市场没有的生鲜,主要靠产品品质来说服用户。然后对于14亿的人口,真正追求品质的只存在于一些中产阶级和之上的人群。

  食品安全,眼见为实

  对于吃喝,人类比较有趣。一方面要求吃喝的成本不能高,恩格尔系数都拿吃喝成本来说明,另一方面,又对食品安全呼吁很高,要求严格。新农堂有一篇文章就针对农产品价格有必要上升讨论过。

  回忆下,我们去市场购买生鲜,我们怎样判断购买的生鲜是优质或者安全的。由于生鲜的非标准化,大多数用户对生鲜的认知狭隘,认为外表美观,颜色新鲜的就优质,这间接也导致生鲜电商企业欲哭无泪。

  用户线上购买生鲜,能够认知的是冷冰冰生鲜图片加文字介绍,这样的效果用户心里是很难判断其是安全可靠的,所以对于用户来说,还是眼见为实更好。

  生鲜电商江湖的两个大佬AT纷纷布局新零售和线下,还不是因为纯线上用户培养太难了。不过,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上游种植端的科学化,下游的路也会慢慢好起来,只不过这个路途还是任重而道远,长路漫漫。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