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铎先:智能制造应以人为本

来源:樊三彩智能制造 | 2021-10-11 09:16

  智能制造IMS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选择,很多企业也将数智化转型作为公司的战略核心。但是,细细研究,会发现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发展弯路。

  “很多人忽略了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把注意力过多地聚焦在了技术本身。”9月1日,在由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主办的智能制造平台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活动上,该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铎先在题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新体系》的主题演讲中指出,“要实现数智化转型,企业须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新体系,从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

  “实际上,对于一家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文化、组织、战略、领导力、人才等因素远比技术更为重要。如果企业的组织形态过时了,尖端技术的推行几乎不可能带领他们达成所愿。”朱铎先强调,“智能化实际上只是实现制造的一种手段,一切技术的发展都应以人为本,人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

  朱铎先介绍,由德国首先提出的工业4.0概念的8项计划有6条涉及人,欧盟提出的“未来工厂”概念也强调了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制造,美国GE(通用电气)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组成三要素中也强调人在回路、人机协同,日本“工业价值链参考架”的起点也是人……这些都体现了人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以客户为中心,打造适应数智化转型的企业文化,以改善绩效为导向,激发员工内在潜力,让员工工作有成果、事业有成就,才是正确的数智化转型之路。”他强调。

  “人”有3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个体的人,可以进行培养、培训,提升其技能、素养和精神层面,增强主人翁意识。第二个维度是组织的人,可通过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来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的人,体现在社会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保护知识产权、弘扬契约精神、推动机制改革和释放改革红利。

  朱铎先介绍,工业4.0的主线依次是人才汇聚、人才管理、人性激发、人性释放,而非简单的“机器换人”。但在国内,“‘机器换人’就是智能制造”“上套信息化系统就是数智化转型”的偏颇认知比比皆是。“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管理是重中之重,如何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激发人的潜力,对企业来讲是事关存亡的。”他说。

  管理是智能制造落地的关键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也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例如,人口红利下降,企业招工难,招到高技能的人才更难;年轻一代个性强,稳定性差;企业文化难以打造;等等。

  “管理是智能制造落地的关键。”朱铎先强调,目前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管理障碍。

  第一大障碍是信息失真。随着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加强管理与协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从而造成信息失真。

  朱铎先认为,要解决此类信息失真问题,企业应落实好3个关键点:一是在团队上,实行小型化管理,例如分公司、分事业部制度,这样在小团队中可以进行实时有效的交流,由上层领导负责团队的统筹管理和调度,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二是在技术上,团队管理要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与共享,不能使工作内容相互割裂。三是在企业文化上,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贯彻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二大障碍是认知失真。认知受信息、知识、阅历等诸多因素限制,很难相同,因而主观认知失真是常态。这就容易产生误解、抱怨等现象,在企业内部造成消极影响。“解决这个问题要保持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形成较为一致的信息基础与判断标准。”朱铎先认为。

  最后一个障碍是管理失真。“管理不是管控,不是发号施令,是理会、理解、理顺、解决、优化。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朱铎先这样阐释管理的涵义。他认为,出现了管理失真的企业多是由于考核体系不科学,管理靠感觉、凭自觉,而没有量化、可视化的手段。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形成相近的、客观的、可视化的判断标准,减少信息衰减,避免认知偏差,形成能者显、庸者露的局面,从物质、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激励员工。

  智能化转型应围绕六阶模型展开

  朱铎先指出,真正的智能化工厂是设备自动化、管理数字化、生产精益化、人员高效化的智能工厂。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围绕“解放、赋能、协同、创新、生态、环保”六阶模型展开。

2.png

  六阶模型是一个以“以人为本”为原点,范围由小到大、从减压到赋能、从个体到组织、从初级到高级的阶梯式发展过程。

  “解放”即通过机器,将体力劳动者从重复、机械、繁重、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将脑力劳动者从重复、低效等低端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更轻松、高效、愉悦地从事更高价值的劳动。“‘机器换人’的说法不准确,应是机器帮人。”朱铎先说。

  “赋能”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如物联网、预测性维护、VR/AR 等技术)的应用,使人更加“耳聪目明”,感知更敏捷、决策更智能、行动更精准。

  “协同”即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实现信息的共享、过程的协同,达成高效高质的协作,包括人-人协同,人-机协同,机-机协同,组织与组织的协同等。

  “创新”即借助数字孪生、物联网、远程运维等新技术的应用,延伸出更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创新研发、生产、管理与服务的模式。

  “生态”即通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技术,衍生新业态,构建新生态,实现社会化的泛在连接、深度协作、高效配置、弹性供给。

  “环保”是指通过实现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减少试制次数、降低废品率、减少能耗与物资浪费等,实现低碳、绿色、人与环境友好的研发、生产与服务。

  “以人为本的‘人’,不只包括个体的人,还包括组织、合作伙伴、社会、环境等方面。”关于推动智能制造,朱铎先谈了4点心得体会。第一,推动智能制造远非购置设备那么简单,它涉及管理流程、习惯甚至利益分配,这些都是人的问题,需要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参与。第二,推动智能制造不能只依靠软件系统,而应将其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推动软件系统的深入应用。第三,推动智能制造应秉持利他思想。在推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应关注其能够解决何种问题,能否使个体、小组织、大组织均受益,而非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管控,如此才能有效推进。例如,上一套MES(制造执行系统),应致力于减少工人的工作量,为其免去不必要的等待、沟通等环节,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而非出于监督员工的目的。第四,推动智能制造应该培养一支本地化队伍。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