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巨亏之下,京东外卖是止损,还是加码?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5-09-11 11:42 | 作者:物流絮语

 33.png

图片来源:网络

  进入外卖才短短五个月时间,京东已亏损百亿之上,甚至吞噬了京东零售与京东物流的全部利润,面对如此巨亏,京东是及时止损,还是加码投资呢?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京东内部也有自己的声音,让我们在此也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外卖大亏损

  今年2月京东杀入外卖,在商界算是一件大事,一个电商领域的强者,带着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物流基因,跨界杀入一个由美团统治的领域。

  虽然都做外卖,但美团、京东、阿里的三大外卖平台,竞争策略并不相同,补贴侧重点也有差异:京东的重心在餐饮自营业务和全职骑手的招募;美团的重心在到店和即时零售业务;淘宝则是在经营整个大消费平台,不过,大把烧钱都是一样的。

  今年5月,美团宣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赢得比赛”,此举被解读为美团将不惜一切代价参与外卖价格竞争,于时,美团二季度成绩单,营收91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而经营利润暴跌98%至2.3亿元。

  而京东呢?集团利润腰斩,都是外卖惹的祸,京东为了外卖业务无疑是下了血本。

  近日京东发布的二季度财报,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而净利润62亿元,同比下降50.79%。

  分开来看:京东零售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7.6%,经营利润率为4.5%,创下公司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京东物流收入515.6亿元,同比增长16.6%,经营利润19.58亿元,二者相加,经营利润达158.58亿元。

  那么,外卖呢?虽然增速明显,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营收高达139亿,订单量达美团约30%,然而,亏损也最为严重,也是京东唯一个经营亏损的业务,亏损额高达147亿元,直接影响了京东的净利润。

  也就是说,两大主业赚来的真金白银都流向外卖新业务的用户补贴、骑手团队建设及商家招募,成了"烧钱黑洞"。也是,美团和淘宝的外卖已经把市场卷到了极致,京东如果不砸钱,根本上不去牌桌,于是,京东一入局就打出的“零佣金”“五险一金”组合拳,都是烧钱的大项目。

  京东破例承诺为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彰显了社会责任担当,但15万至20万人的骑手规模,每人每月平均缴纳约2000元,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在财报数字面前化作了冰冷的亏损额。

  更为重要的是近20万的骑手网络管理,是一套复杂的、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激励与管理体系,像一个庞大的神经系统,需要花重金来构建。目前并不完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团的地图精细到了每一栋楼,而京东的地图往往偏离上百米,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补齐的短板。

  为了实现“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计划时,京东首创“0佣金”政策,的确打得非常精准,直击了商家的核心痛点,因为“佣金高”几乎是所有餐饮商家对美团和饿了么抱怨最多的话题,但是150万家商家的零佣金,将是京东失去一大批应得的收入。

  然而,商家需要的不仅是减佣金,更需要数据的赋能,美团提供给商家的,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单工具,它是一整套SaaS服务,帮助商家管理库存、分析用户、设计营销活动,实现数字化转型,京东要想建立这套数字系统并适用,都需要资金与时间。

  据披露,京东每单补贴五六元的激进策略,使得日均2500万单的订单量变成了烧钱无底洞,每天就要烧掉1.6个亿左右,于是财报发布当日,京东股价应声下跌,不少人问,京东外卖梦还能挺多久。

  其实,外卖并不是一个好盈利的行业,美团用十几年时间才实现外卖业务的盈利,而饿了么至今仍在亏损中挣扎。由于外卖业务目前仍属“烧钱”领域,其发展仍需依赖零售主业的“输血”,造成京东利润下跌,直接拖累了整体业绩,使京东二季度财报出现了"高增长"与"高亏损"的强烈反差。

  其实,外卖业务,不仅对京东二季度利润产生影响,而且会对2025全年的净利润造成拖累,甚至在未来1-2年内也会有影响。不仅京东,美团与阿里的外卖,同样烧钱,盈利不容乐观。高盛预测,2025年Q3至2026年Q2的12个月内,阿里外卖亏损或高达410亿元,京东亏损约260亿元,美团息税前利润减少250亿元。

  其实,对于外卖,许多互联网大厂,都悄悄的试过水,比如百度,比如滴滴,一看不行,就及时止损退出了。比京东更有钱、更有流量的抖音,也曾雄心勃勃地进军外卖,然而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初入外卖之时,大厂都认为不过是个中介平台,一边是消费者,一边是商家,中间组织一群骑手,就可赚大钱,这个思路,显然与外卖战场实际不符。

  外卖的核心是算法调度能力,在数百万个动态的消费者、数十万个出餐速度不一的商家、数百万个移动中的骑手之间,实现最优匹配,规划最优路线,这是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大脑,其算力需要十年如一日,用海量的数据来投喂,用无数工程师的智慧来构建。

  因此,支撑这套配送体系运转的不仅需要巨大财务成本,还有可观的时间成本,不少跨界者,一看是个烧钱的无底洞,就赶快止损退出了。

  然而,刘强东却是高调入场,激进打法,当然,相比其它互联网大厂,京东有底气,几亿活跃用户,是流量,达达这个现成的配送队伍,加上京东物流的配合是基础。

  不可否认,京东在电商物流领域做得非常成功,但外卖这个看似相近的领域,却需要完全不同的打法,京东有管理快递员的深厚的丰富经验,但外卖与其并不相同,前者是一种中心化的、标准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后者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高度灵活的、需要激发一线自主性的管理模式。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场资本和流量的战争,其实是一场关于效率和能力的战争。

  当然,刘强东押注外卖的战略,不是一次危险的豪赌,而是一场深谋远虑的布局,不是为了外卖而外卖,简单复制美团模式,而是要打造“零售+外卖”的混合业态。

  更进一步说,京东外卖的关键问题不是亏损,而是亏损能否换来真正的竞争壁垒,如果烧钱只是获取用户规模,这种优势难以持续;如果能同时提升供应链效率和用户体验,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外卖市场,在京东未进入前,只有两大巨头,一是美团,市场份额达75%,一是饿了吗,市场份额达25%,竞争格局已相对固化,用户习惯和商家体系都难以轻易改变,后来者需要付出更高成本才能撬动市场。

  京东在守牢基本盘的同时,加速拓展边界业务,况且,外卖不仅是边界业务,更是基本业务升级的引擎。因此,刘强东需要资本市场重新理解京东的价值逻辑:今天的亏损,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壁垒。如果单纯看净利润,当前表现确实令人失望;但如果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和生态协同效应评估,外卖业务的战略价值可能远超财务亏损。

  互联网公司烧钱换市场,本是常态。京东外卖的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烧钱能不能烧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因为外卖市场的能力构建,从来不是打几场价格战就能速成的,它需要长年累月的、深入到城市毛细血管里的精耕细作。

  当前,互联网下半场,迫于行业存量时代的激烈竞争,隐身幕后的一些互联网大佬重新走上前台,不得不放手一搏,背水一战。刘强东是如此,马云也是如此,都拿出了近乎二次创业的激情,在各自看好的领域豪掷千金,不惜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长期能力,而外卖,正是刘强东着力的一个新赛道。

  二、强哥没有慌

  外卖这种高烧钱、高渗透门槛的赛道,只有先做大规模,才能争取到盈利模型优化的机会。面对利润的腰斩和外卖业务的巨额亏损,业界都为刘强东捏着一把汗,然而,刘强东并没有慌,依然执着于外卖带给京东的长期利益。

  其实,京东的多项业务,包括物流,都是在长期亏损之后迎来了柳暗花明,并完善着京东的整个生态,这正是京东CEO许冉对外卖“不看一两年得失”表态的底气,也透露出战略层面的深思熟虑。

  不可否认,对于核心资产是代码和数据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外卖是个苦活、累活、脏活,许多大厂望而却步,然而,京东,则具有不怕苦与累的基因,当年的重资产上马物流,京被马云指为是去干苦活,不能长久,然而,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来,成为京东电商的护城河,使阿里的菜鸟不能不循其足迹同样“重”起来。

  刘强东的豪赌背后,是电商流量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电商的流量红利日渐枯竭,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而外卖业务带来的高频消费场景,正成为获取用户黏性的新入口。

  京东通过外卖,用短期利润换取高频流量入口,试图构建"零售+外卖"的超级生态,这将重塑中国商业格局。但商业史上所有重大转型都伴随阵痛,亚马逊当年投资云计算和京东自建物流时都曾遭遇质疑,最终时间证明了这些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业界认可的京东独有的供应链优势和自营模式,都是刘强东“一干就要干10~20年”的战略定力下形成的。回顾京东的发展史,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陷入巨亏,然而,在刘强东的带领下,每次都走了出来。

  2017年-2021年5年间,京东只有两年实现了盈利。2019年和2020年经历短暂喜悦之后,2021年又交出净亏损36亿元的成绩单。经营是赚钱的,亏损是因高投入带来的,其中京东物流吃了不少,仓储、物流和供应链体系的建立都需要持续烧钱。

  2021年Q3,京东净亏损28亿元,Q4净亏损52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的净利润243亿元相比,大降121%。原因呢,与今天相似,彼时,京东作为一个重资产公司,钱都烧在物流仓储、供应链上。

  当年的亏损,打造了京东物流这套昂贵的基础设施,成就了京东自营的物流优势,当然,也有部分试错项目。总的来说,京东一贯的风格便是保持低利润率,缓慢行驶,京东的亏损,从历史上看,是常态,今天的外卖亏损,问题不算大。

  从外卖企业发展角度,先巩固流量和市场份额再谋求盈利的策略是对的。外卖是规模经济,更多的商家和用户,带来了更高的订单密度;更高的订单密度,让算法调度更有效率,从而降低了单位履约成本。并且,美团凭借外卖构建的生态体系已经证明,高频业务虽然本身盈利困难,却能带动整个平台生态的繁荣。

  然而,京东外卖的发展,不能走美团的老路,否则将陷入价格战泥潭,而是要开辟差异化路径,大力创新。从布局外卖开始,刘强东就强调它的外卖与别的外卖的不同,看中的是背后的生鲜供应链,事实证明,京东“多快好省”的供应链体系具备强大竞争力,京东外卖的破局之道可能在于供应链效率重构。

  传统外卖模式的成本结构主要受制于人力密度和配送密度,而京东的仓储网络和智能调度系统或许能带来效率提升,通过将外卖订单与即时零售订单合并配送,优化骑手路径规划和负载率,理论上可以降低单均成本。

  有借于此,京东外卖推出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让消费者买到高性价比且安全的食品,七鲜小厨就是创新的一个品类。

  京东推出创新业务“七鲜小厨”,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租金、人力、运营成本都由京东出资,合伙人只需专注菜品研发。近日,以10亿元现金为1000道招牌菜寻找合伙人,百万保底+销售分成。

  首店上线一周日均订单超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截至7月底已收到超6.6万份报名,京东计划3年开出1万家门店,并且利用供应链优势控制食材采购成本,实现盈利突破点。

  自营“七鲜小厨”采用透明厨房+现炒现做模式,全程杜绝预制菜,建立源头直采体系,已对接587个农产品基地,SKU超3000个,推行区块链溯源,消费者扫码可查看食材从种植到配送全链路。

  目前,京东外卖在部分城市已开始价值试水“社区鲜厨”服务,通过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骑手即时配送的模式,使餐饮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0%,消费者价格下降25%,而京东从中获取供应链服务收益。

  如上所说,外卖具有规模效应,市场份额越高配送成本就越低,京东需要继续发力,也就是需继续烧钱。砸了钱,在短期内又看不到盈利,这考验着京东的现金流耐力,如果没有坚实的基本盘,京东根本不可能支撑这种百亿级别的投入。

  有人认为,目前的京东,远没有陷入利润危机,二季度出现营收增长与利润暴跌并非诡异现象,正说明了京东的基本盘稳定,完全可以输血外卖业务,给了京东足够的“容错空间”。二季度京东零售业务的经营利润率达到4.5%,创历史新高,毛利率已经连续增长13个季度。

  投入方面,京东应该不会存在问题,因为电商业务是高现金流业务,京东的现金流足够支撑整个业务运行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核心零售业务持续发力。

  但也有人为京东担忧,传统业务犹如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本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然而这台印钞机产出的现金流,正以惊人速度被外卖业务吞噬。比如二季度,两个基本盘,零售赚139亿,物流赚19.58亿,结果差点被外卖这块的新业务给烧完了。

  关键还是现金流,它代表了企业在维持正常运营之后,真正能拿出来打仗、扩张、抵御风险的钱。京东二季度自由现金流2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96亿元大幅下滑55%;京东的12个月滚动自由现金流,从556亿,锐减到101亿,一年之间,少了455亿。

  京东正在用它核心业务(京东零售)辛苦赚来的、高效的6%履约费率下的利润,去补贴一个履约成本远高于此的外卖业务。由于订单密度不够,算法不够优化,它的单位履约成本必然高于美团,京东的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吃力。

  虽然京东零售与物流业务能提供稳定的造血能力,但每年数百亿的亏损规模仍然考验着资本市场的耐心,因为,这场外卖的大战,可能陷入同样漫长的消耗战,不止是几个季度,可能是一两年。

  面对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京东与刘强东,不仅自己相信,也要让资本市场相信,用确定性的利润换取不确定性的增长是值得的,用今天的亏损换取明天的入口是明智的。

  当然,不惜用核心业务的利润来喂养新业务,这种魄力源自对行业危机的清醒认知,但这种战略前瞻性需要极大勇气,毕竟巨额亏损可能影响股价和投资者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京东成功整合外卖与零售,将开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640 (2).jpg

  总之,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如何不盲目烧钱,这是京东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要精密计算规模效应临界点,同时要制定生态协同时间表,建立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三、投入不减少

  刘强东的态度,清晰地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京东外卖要做的是长线生意,即便当下外卖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京东也没有退缩的打算;CEO许冉也表示:长期来看,我们做外卖业务不是追求一、两个月的成绩,而是希望能够长期做5年、10年、20年,所以我们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有京东内部人士透露,刘强东对外卖的投入是“不设上限”,管理层考核将从短期利润转向长期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对外卖新业务的态度——亏得起,也等得起。

  当然,京东投入也要随情况的变化有的放矢,在7月已悄然调整投资策略,认为恶性补贴既没有模式创新,也不产生增量价值,还对商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明确拒绝“0元购”等非理性补贴模式,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补贴大战热火朝天时,京东选择不跟风,

  京东外卖的打法看似转弯,其实是换档提速。前期靠补贴抢下流量高地,中期就要比精细化运营和留存率。外卖赛道的胜负从来不是价格补贴一锤定音,而是拼资本耐力、运营效率和商业模型的闭环能力。京东愿意为这场持久战烧钱,也懂得在关键节点踩刹车,这种进退有度,才是它在外卖市场能站稳、甚至反超的底气。

  外卖业务作为京东当前的重要战略布局,不只是简单的业务拓展,更是完善消费生态的关键一环,是即时零售时代的关键拼图,它能与核心零售业务形成互补,通过场景融合让用户获得更连贯的服务体验。不只是市场份额,更是一个让高频流量反哺零售帝国的可能,因此,交了140多亿学费之后,京东在下半年的投入不会减少,也不能减少。

  风欲静而风不止,由京东引起的外卖战火,不会马上熄灭,当前补贴战、价格战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经济学上称为“囚徒困境”,虽然烧了很多钱,影响了利润,但谁先退场谁将丧失市场份额。

  京东、美团、阿里的相关负责人都向媒体表达了对“价格战”的否定和厌恶,但是各家仍然在烧钱补贴,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发放500亿元平台补贴,7月8日,京东外卖启动“双百计划”。

  7月18日,市监总局再次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要求理性参与竞争,随着监管的加强,预计自2025年四季度起,各平台的补贴大战将逐步降温。其实,政府更担心的是任何一家平台在一家独大后形成的垄断,所以,即不允许恶性竞争,也不允许价格联盟,不让通过亏本来扩大竞争优势,而要更多的采用服务竞争来扩大优势。

  其实,京东布局外卖,也是针对美团外卖对其零售业的浸袭与渗透,采取的防御措施。美团即时零售业务这几年发展很快,业务品类从原本的生鲜、鲜花、医药等领域逐步覆盖到3C家电,对京东构成直接威胁。

  另一方面,京东的对手阿里,有饿了吗,京东和其相比,有一短板,在即时零售上,先输一手。在零售行业的竞争升级为生态系统和供应链的全面竞争之时,外卖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

  传统电商增长见顶已是不争事实,唯有开拓新战场才能突破天花板,外卖业务既是防御策略——防止用户流向美团等平台,也是进攻策略——抢占即时零售制高点,其结果将影响中国零售业未来十年的格局。

  外卖业务作为的新增点,可以延伸到本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务两个大业务,也是京东构筑新业态的重要锚点,外卖投入的核心是为京东突破增长瓶颈,开拓更大增长空间,前期投入虽会短期影响集团利润率,但长期来看,新业务将逐步转化为新的增长驱动力,产生更大协同价值。

  外卖业务对提高京东用户日活跃度和复购率有重要意义,可实现京东的关联销售和即时零售的拓展。目前,外卖业务正与核心电商业务产生协同价值,与京东最初预期相符,协同效应已开始反哺京东生态:京东季度活跃用户增速超40%,创三年新高;PLUS会员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50%;外卖用户购买京东自营商品的转化率达38%。

  布局外卖,还有一项隐性收益,那就是数据资产积累。我们常看到电视上违法贩卖信息的新闻,而商家买的信息,就是资产数据,而京东通过骑手的送配,每日2500万订单积累实时消费数据库,获得了大量的潜在客户数据,为区域仓配优化提供决策支持,预计降低滞销损耗20%。

  长远看来,传统电商的流量红利日渐枯竭,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而外卖业务带来的高频消费场景,正成为获取用户黏性的新入口,京东希望通过外卖业务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为集团创造更多发展可能性。

  外卖业务积累的即时配送能力,完全可以复用给更广泛的零售场景,一旦成功整合,京东将实现从低频大额消费到高频小额消费的全覆盖,构建比竞争对手更完整的消费闭环。

  京东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深厚的供应链根基。拨开外卖亏损的表象,深入分析京东的战略布局,看到的是京东从流量竞争转向供应链效率竞争的战略升级,这是一场以全供应链协同为核心的商业革命。

  京东将外卖食材采购与生鲜电商采购体系打通,形成规模化集采优势,北京试点仓:外卖食材与电商生鲜共用仓储,周转效率提升40%,预计2026年协同采购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来成本优势。

  外卖亏损背后的战略逻辑是协同创造价值,比如物流网络协同,复用仓库,混和配送;终端触点协同,50万骑手成为移动销售终端,配送箱变身广告位,月均触达用户8亿人次;试点“带退货”功能,骑手配送外卖同时收取电商退货,降低用户退货门槛;正在测试“即时购”服务,用户可临时加购骑手随身携带的零食、日用品。

  通过外卖与供应链的融合升级,实现掌控力价值:对上游生产端,通过规模化集采提升议价能力;在物流环节,通过混合配送降低边际成本;在终端触点,将骑手转化为移动销售网络。

  对京东来说,外卖之争,实则是中国零售业从流量竞争向供应链竞争演进的关键转折,当横向扩张触及天花板,纵向整合的效率提升便成为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

  四、方向不能错

  真正的胜负,要等多年后回头来看,今天,京东外卖则要有明确的、正确的市场方同。

  资本市场对亏损的焦虑是短期的,而对格局的判断是长期的,需要的不只是资金和资源,更是节奏感与耐力,未来几年,中国电商的核心竞争将不再只是流量争夺,而是“价格+体验”谁能更稳定、可持续地兑现。刘强东一手用外卖和新业务打开增长的新边界,一手用低价与会员体系牢牢守住基本盘。

  美团CEO王兴表示,“在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之后,一切将归于基础,基础是什么?是选品、价格以及服务和交付。大家知道,京东布局外卖,其实是布局即是零售,然而,即时零售与电商零售的区别在哪里呢?一个是“仓到家”的服务,一个是“店到家”的逻辑,背后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

  京东擅长的前者,其京东物流和供应链仓储优势,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而后者,面对的是楼下三公里内的无数个小商铺、小餐馆、前置仓,是在一个极度碎片化、动态变化的本地市场里,建立一个超高效率的、即时响应的、短途的配送网络,京东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七鲜.png

  因此,京东自己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在最苦最累的赛道上,用十年的时间,一砖一瓦地,踏踏实实地搭建起来。京东外卖,是京东穿越周期的布局,道路艰难险阻又漫长,但只要坚持为餐饮等行业提供价值,不能一味追求低价、实现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共赢的理念,最终总能有机会到达目的地。

  从更深的角度说,刘强东布局外卖,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时,对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这种长线思维在短期主义盛行的资本市场显得尤为难得。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或许还无法断言京东选择的正确性,什么时间京东能让外卖业务“自我造血”,才是终点,这是一场豪赌,而京东的算盘,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不过,京东外卖的这场豪赌胜负,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零售格局的重新洗牌。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