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近期,互联网大厂创始人回归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今天的江湖,已非昨日的江湖,大佬面临的时代形势,已不是那个高速增长的大环境,能否再带领企业取得更大的成果,在于对时代的认识深度如何?
一、大佬回归
曾几何时,大厂的大佬们退出前沿,转向幕后。早在2013年,巨人网络的史玉柱,就辞任CEO并开始了退休生活,还给自己起了颇为休闲的绰号——“史玉柱大闲人”。
功成身退、是众多企业家内心最为真实的梦想。2019年9月,阿里20周年之际,马云如约卸任,把接力棒交给张勇,淡出公众视野,退居幕后;2020年刘强东从京东核心运营主体卸任职务,当时为47岁;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于2020年7月卸任CEO,并辞任董事长职务,当时41岁。
张一鸣,直接开创了短视频时代,启动了网红经济,使线上娱乐进入了新纪元,也在2021年宣布卸任字节跳动CEO职务,由梁汝波接棒,彼时他年仅38岁。在其发布的内部信中表示,“公司当下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到更好,希望有比我更合适的人来改进日常管理”,自己将“作为公司创始人,聚焦到远景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长期重要的事情上去”。
当然,不可否认,还有一批奋战在一线的掌舵者,还在为自己加码,比如华为78岁的任正非、72岁的曹德旺仍在坚守一线,再如B站陈睿,其始终把握着B站主站的一系列业务,不久前还是重新挂帅游戏业务。
这些曾经奋斗在一线的大佬们纷纷转到幕后,把战场交给年轻人,或者是职业经理人,然而职业经理人,似乎并不适合于中国本土企业。
刘强东谈起当年的退休,是因为觉得国内企业传承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当时自己就特别理想主义,想成为第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中有职业经理人去传承,然而强哥对职业经理人的评价并不高。
刘强东直言,在他离开的的五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的五年,为了纠正当时的错误,刘强东回归以来,花了不少力气。
马云也在纠正前几年的战略方针,今年,阿里重新调整架构,将业务拆分为中国电商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当年轰动一时的“1+6+N”改革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有人说,职业经理人是来分蛋糕的,创始人团队是来做蛋糕的,创新不能靠职业经理人,艰难时期不能指望职业经理人。不少大佬现在认为,存量搏杀跟以前的站在风口上起飞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弊端显露无遗。单纯依赖经理人团队,就会让公司面临发展瓶颈,甚至生存危机。
如果说过去哪些年互联网大厂的主旋律是归隐,那么今年的主旋律正在变成回归。
除了大厂,这些自带国民关注度、市值或估值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还有市值数百亿,已经跻身市场小独角兽或被媒体频频关注的明星企业无疑属于“中厂”在它们那里,更有不少退据二线的创始人,已经顶上前排。
同时,还有一批大厂的高管,也举起了创业的大旗。前理想CTO王凯创业具身智能,华为车BU的AI模型部部长黄青虬或将离职创业,创业方向是也是具身智能;前零跑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吴保军在澳大利亚创立Greentech公司,计划推出本土汽车品牌,并依托中国制造优势,开启汽车产业出海新模式,这使原本已经竞争激烈且饱和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曾经放手大权、隐身幕后的互联网大佬们,正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到战场,迎接互联网的下半场,就连2020年退休的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也重返一线,今年的中国首富张一鸣也从新加坡回到北京,再次进入媒体的视野,
新形势下,创始人不再悠哉悠哉,有的悄然回归,为前方的CEO出谋划策;有的火线回归,率部奋战。前者以马云为代表,而后者刘强东是典型。
今年以来,前几年逐渐淡去踪迹的马云,以极高的频率多次重回公众视野,再次成为话题焦点。早在4月10日,马云穿着阿里云15周年纪念T恤,佩戴印有 “风清扬” 花名的新版工牌,出现在阿里园区。
9月16日晚,马云现身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HHB酒吧,这个酒吧,是马云打造的,连接创始人精神与企业现实的隐秘纽带,浸透着阿里的文化基因。酒吧的招牌“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标语,正是马云式江湖哲学的最佳诠释。
2025年以来,马云八次公开露面,已形成清晰的信号——马云回归了,虽然不担任职务却保持战略校准的重任,这个戴着鸭舌帽的退休者,正通过看不见的手重新拨动行业的指针。
马云曾说过:"退休不等于我离开阿里,如果阿里需要我,我永远都会在"。有迹象表明,马云在公司战略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不论是阿里的AI布局,还是对外卖业务的激进投入,都有他的身影。也许,阿里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再次回到马云时代。
如里说,马云是刚复出,那么,刘强东则是复出了一段时间,杀入外卖,深入一线,亲自给顾客送餐;重新抓供应链、打低价、跑成本结构,正式回归一线管理,效果也很明显。
而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目前主要办公地已从新加坡转到北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月会召集一次字节核心管理层和AI项目负责人的复盘和讨论会,盯紧大模型研发与技术决策,重新走上了产品和算法一线。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当下创始人正在密集回归,现在很多企业正在面临一系列市场机遇与挑战,正在经历公司战略层面的深刻转型。创始人是敢于打破旧秩序的人,敢于全力以赴的人,是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创始人团队作为公司精神与文化的象征,种种举动,对公司而言意义重大。
创始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精神支柱,其回归的价值并非单纯体现在具体业务决策上,而是代表了一种象征力量,稳住员工、稳住投资者,同时也需要他的个人声望在关键时刻推动组织变革。
当然,也为企业发展提出战略指导意见。2020年退居幕后的的史玉柱给正在迭代的新产品《原始征途》提了不少中肯的意见,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马云回归的背景,是中国电商格局的彻底改写,标志着阿里巴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试图重新确立市场领导地位。
商场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哪怕你已经做到了一个领域的老大,是行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也必须关注赛道内的新兴势力,要时刻担心会不会被更加便捷、更加顺应潮流的新形式和新业态取代掉。比如电商的后起之秀拼多多,曾紧逼阿里与京东;而快递的后起之秀极兔,也搅起了快递江湖的一池波澜。
谁认识到了未来的样子,谁为未来做好了充分准备,谁能够最高效地“实现未来”,创始人的阅历与功底可能为实现这一要切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不能找到特殊资源和切口,即便创始人回归,恐怕也难以有妥善的结局。
成功过的大佬们能再杀出重围吗?回答是不是所有创始人都拿了逆风翻盘的剧本,即使成功,也可能不会立杆见影。前首富黄光裕的回归,并没有在18个月内复兴国美。对于马云与刘强东,面对不再是十年前的电商,而是刺刀见红的即时零售(大消费)与AI,能否在他的带领下再造奇迹?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大佬们对自己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刘强东说:媒体报道京东负面和我个人负面该写写,不会生气,这是自信的表现。而马云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那个阿里占据85%市场份额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二、江湖不再
如果你读全球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所有科技大厂的财报,就会发现科技大厂爆发性增长、动辄交出高达两位数乃至三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式了,这当然包括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如阿里、拼多多、抖音、腾迅、网易、美团、京东、百度、快手等。
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江湖,已不是昨天的江湖,过去十几年,一个风口接着一个风口,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哪怕不去寻找机会,不去追风,风口也会砸到,各路玩家遍地掘金,蒙眼碰风口,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想当年,全新的市场,全新的领域,不断增长的流量和用户让大家都取得了高速增长的成绩。然而风口消散,告别流量红利的大厂,也告别告别野蛮生长,高增长划上了句号,可持续发展正是成为时代的逻辑,到了必须要转变思路的时候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这个变化,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前几年的财报就可看到端倪。过去三年(2020-2023),中国8大互联网上市公司总营收增长60%、净利润总额增长24%,市值下跌48%。市值的下跌,某种程度上也是纠偏和回归理性,曾经某些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的疯涨,连该公司内部和业界的人都看不懂。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净利润增加,净利率大多下降,也就是说赚了更多的钱,可净利润率却下滑不少。比如,阿里在三年内净利润率从29%猛跌到8%,腰斩再腰斩。
长远来看,飞速发展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机遇下的产物,平稳发展、艰难竞争才是常态,互联网大厂们,不追风口,不再狂奔,回归到精耕细作,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过去十几年的风口之下,养成了互闻网大厂们“风口依赖症”,经营用户、扩大业务方向甚至企业结构等都是为了风口而存在,当风口红利消失,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要付出的难度将远超外界所想象,但到了不得不做出根本性变革的时刻。
存里市场的特征是一人之失即是他人所得,各方的竞争和博弈必然会加剧。任何一家企业若在此时不积极应对这种市场变化,随时都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彻底拉开差距。未来若想实现翻身,
习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暴风骤雨”一般的增长的大厂高管们,必须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转折点的到来。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大厂的主旋律”之一,不再盲目扩张、不再烧钱、守住基本盘;精耕细作成为当年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掌握精髓。
其实,京东一直重视精耕细作,京东以最高的营收、最高的业务成本、最低的毛利润,无疑成为了这多家互联网公司最“辛苦”的一员,比如京东自建物流,布局外卖,就是要把服务做得更精细。
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启,互联网大厂的发展逻辑已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大厂们必须积极拥抱新时代,去掉浮躁,着重落地和产品的价值,把目光从寻找风口转向垂直领域的深耕细作,从做宽到做深。创始人的回归能否柳暗花明,关键在于战略方向是否对,以及战术上是否能精细化管理。
从长远来看,短暂的时间轴可以依靠暴利,但归根结底是依靠公司稳健的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或者更绕口的说法是,爆发式增长不可持续,而可持续的发展,不会是长久的爆发式增长。
前荣耀CEO赵明谈离职后去向时说,“相比之前做荣耀,值得我再去投入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做的事”;而京东的刘强东也说,京东这种商业模式,我们没法只干三年五年,可能都是十年、二十年干。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目前的互联网大厂们,其形势是,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目前的大厂们,相比过去更加强壮了,只是发展不如以前,后起直秀竞争加剧而已,或者,业务都遭遇了增长瓶颈,同时新业务的尝试也还未有起色。
相比过去快速扩张、暴利、高增长的时代,大厂的业务回归基础盘;与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告别,重点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并在细分赛道建立扎实牢固的地基。
大佬回归后的组织架构调整,即是围绕用户思维展开,同时,相应的产品和研发也会提速,以适应市场变化;往往还会伴随“降本增效”的相关动作,最终提升团队凝聚力,改变多头管理和一盘散沙,这也是创始人回归在多数场景下都能收到不俗效果的重要原因。摆脱对风口的依赖,互联网大厂正在从资本回归本质,前方依然一片坦途。
三、AI重塑
其实,所有互联网大厂们,在守住基本盘的同时,并未泯灭对下一个高增长周期的追求。不论是回归的创始人,还是坚守的创始人,都在问自己,下一个高增长周期是什么呢?会是AI吗?
AI是全球科技行业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根本推动力,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AI浪潮不会带领互联网大厂重回当年的爆发式增长时代,许多人对此抱有怀疑或否定态度。
大家都在谈AI,也在赴之行动。阿里的吴泳铭表示,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说,AI不一样,它的发展速度是按月来计算的。
马云回归阿里,全面押注下一代算力革命,宣布未来3年投入3800亿搞AI基建,亲自与科研团队探讨技术突破的方向,曾在一天之内三次向高级经理询问AI项目的最新情况,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顺丰同城成立智联科技公司,含AI及机器人业务;谷歌豪掷50亿英镑布局英国,聚焦AI基建、科研等领域;AI从工具升维为生态血液,字节、美团在突破AI使用,力求创造新效益。
而在去年3月,许久未曾露面的刘强东突然现身香港科技大学,参观了该校多模态模型Mini-Gemini等人工智能项目,而后京东就加快了在AI领域的投资和布局。
张一鸣走到了AI前线,几乎亲力亲为,不仅亲自负责招揽AI人才,自己看论文,看技术关键细节,和一流AI 研究者聊天、交流,还多次在内部强调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在新加坡,字节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协助张一鸣理解前沿技术、讨论研究规划。
所有互联网服务,甚至所有成熟的服务业,都注定会以AI的方式重做一遍,当然,有的人对“AI应用”的认识还停留在客服机器人环节,事实上AI对互联网业务流程的介入几乎是全方位的,再过一两年,我们可能找不到任何一个没被AI深度改造的互联网大厂业务环节,无论是电商,还是物流,或者是社交媒体,比如京东,就是要用AI技术重塑整个产业链。
百度与中国招商局集团签署的一项重磅人工智能合作协议,这家央企业务横跨交通、金融与地产等多个领域,这项合作将成为“AI下沉至各类产业的关键一环”,并与其“文心一言”(Ernie Bot)等AI核心产品形成战略协同。
的确AI可能重塑每个行业,然而难以带领大厂再回当年的爆发式增长时代。无论是美国的微软、亚马逊、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生成式AI对它们的业绩的直接拉动都是缓慢且有限的,百分之十几的营业收入增速成为了常态。
据说苹果的公司甚至连续多个季度只有个位数的收入增长。这不是因为AI革命“名不副实”,而是科技大厂的收入基数已经十分巨大,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在如此高的基础上,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如一个人的考试一样,从50分到80分容易,而从95分到之后,每一分的增长都需花较大的力气。
并且,AI带来的增长不如当年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那样立竿见影,AI对大厂自身的业绩推动,其时间表就更不确定了,毕竟大厂需要先向用户切实提供普惠服务,然后才能提升自身的商业化。
不可否认,目前算力产业高速增长,比如英伟达等算力产业链企业还能享受爆发式增长了,而国内阿里、百度近日市值的大涨,也与其布局芯片、算力大有关系。然而,这只能算是大厂的特例,并不能代表大厂的主流。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我国互联网大厂对AI行业的重大贡献,近日,阿里自研AI芯片曝光,多项参数超越英伟达A800,面向AI推理任务,兼容CUDA,并交由中国大陆代工厂生产。
9月1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位于青海的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已经与阿里云签约了“阿里云万卡”项目,项目总计1024台设备、采用16384张平头哥算力卡、提供1945P算力,这一重大进展,使得阿里市值今年来累计涨超96%。
这一轮国产算力集群的规模化落地,不仅是国产AI芯片产业的重要里程碑,更将是重构全球AI基础设施格局的起点。
阿里自研AI芯片的历史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自2018年,阿里收购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后,就一直在推动自研云端AI算力芯片,另外,百度的算力芯片,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目前,阿里、字节、百度都在疯狂砸钱搞大模型,谁落后谁就可能被淘汰,近期推出的阿里编程大模型,以开源的方式,赢得了业界的关注。阿里最近发布了下一代开源大模型——Qwen3-Next,主打极致性价比。芯片+算法的组合拳,让阿里在AI赛道上拥有了真正的底气。
当前的AI科研推进与应用实践,蕴藏着普惠哲学。马云说;“高科技绝不仅是只征服星辰大海,更应该呵护人间烟火“。“科技人员的责任,应该是让AI解放人类,服务好人类。”
2025年度以来,各大厂可持续发展(ESG)报告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如何确保AI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呢,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AI带来了普惠服务新的可能性,传统的“数字服务”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的“数智服务”迈进,科技大厂的发展总是以用户基数扩大、服务门槛降低为基础的。微软提供普惠的操作系统,亚马逊、阿里、京东、拼多多提供普惠的电商服务,腾讯、抖音提供普惠的社交服务,它们都成为了千亿万亿市值的公司。而今天,我们在大模型的在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中,也看到了AI普惠的未来趋势。
在AI技术浪潮面前深度思考是,当技术的边界不断被推向更远,真正的问题不是AI能做什么,而是我们相信它能做什么,为什么谷歌在收购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后,反而成了“人形机器人”的怀疑论者?对于阿里来说,一边是电商的坚守,一边是AI和云计算的持续推进,前者保现金流,后者定长期局,这既像是补课,也像是二次创业。
四、未来可期?
创始人一般对企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未来的长远规划,能够灵活推动公司战略方向上进行调整和创新。在企业面临挑战和变革时期,创始人回归能够稳定军心,重塑市场信心,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政府与相关部门对大佬的回归持支持态度,继马云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亮相后,刘强东也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亮相。更为实际的政策支持,则是在其布局更具前瞻性金融棋局方面,给予牌照支持。马云旗下的云峰金融获香港证监会批准虚拟资产交易资质,可直接提供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服务,而京东也在HK拿上稳定币的牌照。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国家政策接踵而至,环环相扣,大佬的回归,标志着长期采取守势的大厂们,转变思路为攻势。马云就提出了"让阿里再次伟大"的口号,试图带领这家科技巨头重返巅峰。
要再次伟大,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伟大。如上所说,年30-50%的剧烈增长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但年化增速12%,就意味着6年翻一倍;年化增速8%,则意味着9年翻一倍,如此底盘的大厂,6年再造一个,难道不是再次伟大的吗?
见微知著,大的趋势从细小的地方初见端倪,找准自己的最适合的项目,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的广撒网,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企业很容易在不断转移注意力的过程中,失去焦点,最终输掉棋局。
只要抽丝剥茧,找到主宰行业变化的那个要点,就可以领先所有人,跑在时代的前头。或者说,不追风口,更不是依赖风口,而是成为创造风口的那个人。回到了那个自己亲手创建的帝国,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试错机会,必须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和行动,才能捕捉机遇、创造机遇。
大佬的回归,不是为了一城一池之争,而是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把普惠变成现实,谁就占领了新时代的制高点,无论它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
面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脉博,需要扎实的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供应链上下功夫,这是长期成功的保证,回归一线的创始人也从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内部文化、公司渠道搭建、产品形态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变革。
其实,随着互联网大厂发展成庞然大物,公司内部的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初创时期令人骄傲的同学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向战功文化过渡,内部甚至还出现了“山头林立”的问题。
庞大科技帝国内部的运作细节——即便是创始人,也必须面对根深蒂固的流程和官僚主义。有时候,解决人的问题,远比解决技术问题要复杂得多。
不久前,一封阿里离职员工写给阿里的内部信,在网上曝光,回忆阿里往昔辉煌岁月,并直指阿里患上了“大公司病”。马云称写得很好,据报道称,阿里云的销售在对接政务云市场客户时,不像是去找客户合作的,更像是去视察工作的,于是,阿里的高管们重回象征着阿里创业精神的“湖畔小屋”——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1999年回到杭州后创业的地方,汲取力量。
创始人回归的核心目的是让公司重回增长,并建立良好、可传承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据说,不少车企选择成都作为新车发布会地点,源于对"成功之都"寓意的追捧,所谓"玄学",更多是给商业决策披上文化外衣,真正决定成败的,或许仍是产品力而非风水师的卦象。
技术与创新,这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的确是根本。技术和创新是是互联网行业不变的常量,以科技创新驱动长期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推出创新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才是最新鲜、最有价值的。
大佬的回归,要以创业心态开启新征程,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说:“在资本推动下,不少企业选择走捷径,倾向于抄袭和复制,而非自主研发。”曾毓群提到:创新是需要烧钱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想走捷径,谁来做创新?
在生成式AI时代,大厂的“科技属性”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互联网大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基座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展,因此,互联网大厂必须成为科技公司,而不仅仅是喊口号。
从研发投入上,可见大厂们技术创新的力度,有人统计了中国前8家互联网大厂2020年到2023年的研发投入,总体增长幅度为46%,高于同时期公司总净利润增长了24%。
除了技术创新,还需要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刘强东直言要“每年推出一个创新业务”,京东正推进稳定币等6个新项目,马云借吴泳铭之口喊出“阿里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
有时,应用创新更为重要,比如阿里,地图工具正以惊人的速度商业化,9月10日上线的“高德扫街榜”首日活跃用户破4000万,通过UGC测评和商家信息整合,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结语:中国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创始人先后归位,不只是一次战略的转身,更像是一个周期终结后的重新出发,流量红利消退、消费意愿疲软、增长神话崩塌,留给企业的,唯有创始人才具有“再造”的可能。
当大佬们回归的脚步声再次响起时,人们有理由相信,创业精神遇上生态协同的时代,那个曾经定义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巨头大佬们,正在用新的书法再写中国互联网行业新叙事。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