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6.0%。媒体梳理发现,今年初以来,多地出台为企业降成本的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成为重要内容,其中,高速公路降费成为突破口。
“想致富,先修路。”这话从上世纪流传至今。有形的高速、无形的网路,为要素自由流通提供了前提基础。没有路的时候,希望四通八达;有了路之后,希望少些关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表示,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30%至40%,而这个数据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占比只有10%至15%,现在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是被物流吃掉了,它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阿里研究院预计,今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农村电商的核心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两大问题,电商企业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展开角逐。然而,本以为是蓝海,却跳进了火海。物流成本高,便是最大的掣肘因素之一。比如,因为农户分散,道路不畅,一些土特产从山区村里运到当地县城,运费比县城发到北京、广州还贵。其实,早些年的时候,媒体还跟踪过类似“一颗大白菜的物流之旅”。同样的距离,不同的界域,卖到市民菜篮子里的价格,就有了天壤之别。
物流不通与高价物流,是横亘在最优化资源配置路上的两只大老虎。
物流成本的下降,“获得感”绝不只在于电商巨头。一来,它对于运输企业和快递业来说,是事关生死的大命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周志成曾对媒体表示,现在高速公路收费占到干线运输企业成本的30%至40%,是很大一块支出,近几年物流行业供过于求,企业盈利非常困难。二来,它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而言,也可能是关键的那根“稻草”。就像专家说的,比如公路物流,占我国货运总量的75%以上,承担着串联物流枢纽、实现“门到门”服务的重任,但效率低、无组织的现状,很难让产品及时、高效地流通起来,影响销售服务,恶化消费体验。更重要的是物流成本在层层转嫁之后,最终还是千千万万的民众来埋单。物价居高不下、出门起步就是钱……改革的红利,很容易在物流成本的高企中被蚕食。
今年初以来,多地出台为企业降成本的措施,比如,贵州降低省内车辆通行费、四川清理规范各项收费、广东取消年票制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两点期待:一是以公路收费为代表的物流成本,不能仅仅靠零打碎敲来让利,更不能以地方保护的姿态内外有别,而是需要全国层面的统一动作;二是降低物流成本与公路体制改革等需要无缝对接。有些成本,也许是不合理成本,甚至是灰色成本,清理与整顿仅仅是治标。对于反映强烈的环节,不是讨价还价去降费,而应是能不收则不收,收了就要讲道理。
物流成本当然不可能为零,但降低物流成本,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才能少些沐风栉雨的艰辛。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