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 2021-09-30 13:34

1.png

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促进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新兴业态加速涌现,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农村物流需求迅速扩大。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的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日益显现,为我市建设区域型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624.2亿元,物流业总收入314.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5.6%、6.2%。全市实现货运量14092万吨、社会货运周转量291.76亿吨公里,“十三五”期间,增速分别达到5.4%、6.5%;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业务总量累计完成33.45亿元、57.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92%、60.35%。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042.7万件,同比增长79.48%。全市物流企业达到3000余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79家。已建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等20余个,营业收入过千万的物流园区达到16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1.72亿元,增速为5.9%。

  创新业态加速涌现。我市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冷链物流项目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物流专项示范工程名单。安博、普洛斯等一批专业物流园运营商落户我市,天下药仓、京东齐河亚洲一号、乐达现代智汇综合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齐河铁路物流基地海铁联运班列开通,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农产品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专业特色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与产业加速融合,以杨安镇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不断创新,形成“互联网+物流+企业+农民”的新模式。

  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政产学研联动发展模式逐渐深入,黑马集团与德州学院、大数据局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大数据实验中心、德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工作正有序推进。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山东锐特物流等骨干企业依托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积极应用安全防御系统等模块,大幅提高安全系数,实现安全高效运输。

  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我市形成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京沪铁路、德大铁路、石德铁路、邯济铁路“三纵三横”的铁路网格局,已通达全国16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0多个城市,实现与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京沪高速纵贯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德商高速公路至京台高速连接线建设完成。京台高速、青银高速、德衡高速、德滨高速、济聊高速、济乐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组成的公路网络,大幅缩短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时间,到济南国际机场仅需1小时,到北京、天津、青岛海港、空港均有高速公路相通。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等多项政策,为我市物流业快速崛起指明方向。我市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德州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并组建物流和会展业发展工作专班,对物流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市物流和会展业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指导物流产业政策制定与对口管理。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有关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冷链物流等扶持政策,“十三五”期间,德州成功入围第三批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试点扶持资金8000万元。

  物流总需求持续攀升。我市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等大宗物资的集散、流通、配送在鲁西北、冀东南地区具有主导地位;“十三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速稳定在2.9%,2020年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758.77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647.2万吨,农业现代化对大宗农产品物流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541”工业体系的建立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新型工业化对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居民消费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的消费品物流配送体系。

  (二)面临形势

  新发展格局对现代物流业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物流业面临内外部良性循环的双重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物流需求将大幅增加,预计202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400万亿元,德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枢纽地位凸显。同时,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要求物流服务向更完善、更灵活、更高效发展,物流业整体面临向“质量型”快速转变的挑战。2019年国家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绿色物流发展,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加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提高,我市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新兴技术赋予现代物流业发展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数据交换、区块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在物流领域不断创新与渗透,物流数字化程度将显著提升,物联网+AI、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和高峰期,智慧云仓、智慧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目前我市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模式的兴起将有力推动物流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促进物流供给侧改革,引领物流业在服务理念、服务效率、服务模式等领域实现转型升级。

  运输结构转变催生物流业发展新路径。我国物流体系高度依赖公路货运,2020年,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营业性货运量343.6亿吨,占社会货物周转量的比重达74.3%,长期占据我国货运市场的主导地位;以大宗商品为主的铁路货运以及在长距离运输中具有低成本优势的水运增速缓慢,2019年水路完成货运量74.7亿吨,增长6.3%。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未来物流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的主攻方向。德州市需要大力推动公转铁,将公铁联运、海铁联运作为我市物流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彰显区域发展新优势。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两部门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在127个城市规划布局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其中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日照、临沂等省内城市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沧州、邯郸等周边城市都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德州未被列入,在物流业发展中不具备要素集约与竞争优势,亟需找准在国家物流网络中的定位,借力实现物流业集约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降本增效步伐加快成为发展新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围绕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8%降至2020年的14.7%,累计下降3.3个百分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社会物流费用率降至12%,持续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趋势明显。目前,山东省社会物流费用率约为14.5%,而我市社会物流费用率约为15.6%,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打造济德协同且辐射周边城市的区域物流中心,推动德州物流业向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方向创新发展,持续降本增效,实现物流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内外开放、畅通高效、绿色环保、便民惠民、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市场运作,政府助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政府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扶持、标准推广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推动物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业态创新,大力培育新型物流产业。全面推进济德同城化发展,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

  培大扶强,产供融合。着力扩总量、优结构、提质量,全力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德州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与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对接,加速产业联动发展。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鼓励绿色物流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

  高标推进,效率优先。推动物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物流仓储用地集约节约,加强一体化运作,强化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推动物流资源有效整合配置。

  (三)总体定位

  以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助力服务一二三产、辐射周边城市链接交通干线百余城市为发展目标,强化四大功能定位(省会区域物流副中心、山东北部物流集散门户、多式联运周转中心、商贸物流交易中心),坚定实施六大战略(大仓储、大运输、大配送、大市场、大枢纽、大数据),构建立足鲁西北、辐射冀东南、对接省会经济圈、服务京津冀的区域型现代物流节点城市。

  1.省会区域物流副中心

  以禹城市、齐河县、临邑县为核心,充分借势济德同城化战略,围绕济南物流北跨发展机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大仓储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运输与配送网络,推动物流园区模式全面升级,促进交易、运输、配送等多种物流业态发展,打造济德协同的区域物流副中心。

  2.山东北部物流集散门户

  以乐陵市、宁津县、庆云县为核心,充分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京津冀农产品与食品供应基地,沿京沪高速重点布局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与仓储中心、山东优质农产品会展中心等,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保税物流。依托庆云国际商贸城与农产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实施大市场牵引战略,畅通山东北部物流门户,积极承接我省物流北输功能,全面服务京津冀。

  3.多式联运周转中心

  以公路物流为基础,依托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需求,大力发展铁路物流,联通与内蒙、山西等地合作,实现多式联运以公路物流为主向以铁路物流为主升级。实施铁路货运为主的大通道枢纽战略,基于京沪铁路联通南北、基于石德铁路与德大烟铁路贯通东西,积极对接“齐鲁号”欧亚班列,打造以铁路物流为主的“大周转”型物流枢纽。围绕“三大基地”(即中心城区物流基地、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建设完善铁路物流园,依托济铁物流园等园区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货物周转率、做大货运总量、扩大辐射面积。立足德州,打造山东最大的以铁路为核心多式联运基地。

  4.商贸物流交易中心

  实施商贸物流融合发展战略,具有商贸优势的区域配套完善“大仓储、大运输、大配送”等物流设施,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具有仓储物流优势的区域补齐商贸展示及交易等功能,进而推动物流与商贸、物流与电商等业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中心城区(德城区、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下同)、齐河县、庆云县为核心,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与土地成本优势,进一步升级庆云国际物流园等,并招引国内龙头商贸物流企业,围绕“三大基地”打造大物流带动下的商贸集散地。

  (四)六大战略

  把握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工业、物流与电商等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发展逻辑,构建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城市、链接东西南北的通道型大物流体系,持续建设大仓储、大运输、大配送相互衔接与智能共享的现代化物流设施。围绕构建“541”产业体系,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实现原材料、中间品、产成品高效集聚与发散,提高工业品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大物流促进大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大市场倒逼大物流业不断升级,适度超前发展中高档商品展销或线下展示店、进口商品消费集散地、优质农产品和海产品交易市场等新业态,构建大市场、大枢纽、大数据等高价值与供应链延伸相结合的商贸服务业。

  大仓储战略即结合区域市场及周边城市需求,大力发展高标库、冷库及气调库、配送与分拣中心、保税仓库、工业品智慧化仓储等;大运输战略即依托总体物流需求,大力发展整车运输、零担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多式联运;大配送战略即建设完善本地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城乡配送、快递进村、电商物流、快递驿站等;大市场战略即打造服务京津冀鲁的优势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小商品、建材家居、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大枢纽战略即主动融入国家物流干支网络提升枢纽价值,加快链接南北通道、东西走廊上百座城市,放大物流分拨与集散作用;大数据战略即服务整个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于第三方物流、货车司机、物流园区、供应链金融、协会及政府等多方主体的数据中心及软硬件系统。

  运用现代供应链理念,加快发展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即仓+运、仓+运+配、仓+运+大市场、仓+运+大市场+大枢纽等多种组合型物流园区。

2.png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物流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实现跨越,物流组织能力全面提高,物流区域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立足鲁西北、辐射冀东南、对接省会经济圈、服务京津冀的区域型现代物流节点城市。

  现代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39万亿元,力争突破1.5万亿元,实现货运量22700万吨、社会货运周转量470亿吨公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优势产业。

  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到13%以下,铁路货运量占社会货运总量的比例提高至12%以上,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对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助力作用显著增强。

  物流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培育至少1家位列“中国冷链物流100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招引1—3家物流百强企业成立运营中心或功能性总部,建设至少1家平台服务型物流企业,新增供应链服务企业10家以上,总部在我市的国家5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5A级供应链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

  物流设施网络建设更加完善。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建成“3+10+X”物流园区体系。完善“四纵四横三连”国道网、“两纵四横一连”高速公路网,着力打造“四纵五横”铁路网。支持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专业化综合物流园或物流中心,建设100余个乡镇交通运输服务站、7900余个村级物流网点。

  智慧物流赋能效果显著。到2025年,建成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德州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大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力争80%的物流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培育现代物流信息化示范企业2—3家。

  三、发展布局

  立足于德州市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基于国家、省级物流网络布局,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货运枢纽、物流需求、交通环境等影响因素,统筹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布局,重点推进中心城区物流业集聚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

  (一)总体布局

  基于交通、产业、城市、物流“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打造四大功能定位,坚定实施六大战略,力争到2025年年末,基本形成与德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三核引领、两带联动、多点支撑、通道互联”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1.三核引领

  建设中心城区物流基地、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三大核心基地,明晰定位、错位发展、相联互通、辐射周边,充分发挥“三核”对我市现代物流业长周期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构建我市物流业新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物流基地:以成熟商圈和工业园区的物流需求为基础,依托华耀城、永兴物流园、黑马农产品物流园、九达物流园、金茂源快递产业园,实施现有园区整合升级,借助铁路货场打造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立足德州,辐射衡水、沧州等地,进一步提升货物集散的规模与能力,加快打造中心城区物流集聚基地。

  ——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依托盖世物流、宏运通国际、济铁物流园、隆运物流、山东省公铁联动生态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等,充分发挥高标准仓储物流与铁路货运线的优势,对接济德同城化战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贸易展销、供应链金融等高价值物流业态,打造济德协同的区域物流副中心。

  ——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依托乐达现代智慧综合物流园、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庆云国际物流园等,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与京沪高速大通道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加快推进公铁物流园建设,打造服务京津冀及东三省的物流主通道与商品交易集散地。

  2.两带联动

  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向“三核”物流链接带集聚,形成以京沪物流引领带为主轴,冀鲁边物流开放带为支撑的区域协同、连通快捷、服务高效的物流产业集聚带。

  ——京沪物流引领带:依托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104国道等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区、禹城市、平原县、齐河县等县(市、区)及沿线中心镇为节点,畅通链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的物流大通道,完善货物仓储、集散、周转、分拨、装卸等多种功能,构建依托京沪经济大动脉的区域物流发展引领带。

  ——冀鲁边物流开放带:依托德滨高速、德商高速及沿线省道等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区、宁津、乐陵、庆云、武城、夏津等县(市、区)及沿线中心镇为节点,强化干线物流运输的周转效率,建设冀鲁边铁路货运连接线,建设智慧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全面提升货物流通的“内循环”水平,重点打造以小商品贸易、农产品及食品、工业品供应为基础的冀鲁边物流开放带。

  3.多点支撑

  结合各县(市、区)特色产业与经济社会物流需求,实施“一县一园”行动计划,引导各县(市、区)差异化定位,建设服务于本区域的综合物流园区。

  4.通道互联

  构建对外开放的立体物流大通道。依托现有公路、铁路网,向东打通出海大通道,北接京津冀及东北区域,向西对接中原城市群、拓展山西等地区,南融济南、联通长三角城市群,构建干支衔接、通道互联的外向型物流网络。

image.png

image.png

        (二)中心城区物流节点布局

  统筹中心城区经济地理空间与民生需求、产业需求与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与城市集疏运条件等多项要素,完善规划,合理布局,重点谋划建设高铁快运基地、德州北智慧物流园区、德州南物流园区,优化提升北部货运专线物流中心、南部快递电商分拣配送中心、西部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等3个专业物流中心,强化N个物流节点间相互联系和合作,形成综合物流、专业物流相互配套,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空间格局,构建“三园区、三中心、多节点”的“3+3+N”中心城区物流网络空间布局体系。

  三园区:紧抓高铁快运发展战略机遇期,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助力德州全面走进 “高铁时代”,打造全国领先的高铁快运示范基地。选址德城区黄河涯镇三十里铺及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赵虎镇避雪店两个交通枢纽节点分别布局两个不同功能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退城入园”行动,以新建促提升,以整合促集聚,以重组促升级,实现中心城区物流业整合集聚、错位发展。

  ——高铁快运基地:支持建设德州东动车所,依托列车始发停靠优势,实现货物高铁运输。超前完成基地规划,推动与中国铁路北京局以及中铁快运公司共建占地约1000亩的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先期建设高铁快运装卸作业区、高铁快运物流园,布局包括分拣配送、电商仓储、电商冷链、仓储配送、综合服务、办公生活等六大功能在内的综合物流园区;远期完善流通加工、贸易展示等功能,打造集快递集散、商务办公、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升级建设德州东站货物装卸站台、进出站专用通道等设施,全力打造高铁物流枢纽城市。不断延伸高铁快递产业链条。加强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建设高铁快递技术装备研发基地,开展封装容器、装卸及运输设备等技术装备研发,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建设,提供高值及小件物品全程运送服务,促进周边区域特色农产品、电子信息装备及材料等高值产品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货物产品实现快速双向流动。积极开展与中铁顺丰、中铁京东等重点企业合作,针对批量小、价值高、时效强的商务文件、电商包裹、生物医药、冷链食品、应急物品等货品,探索“高铁+电商”“高铁+快递”等模式,合理运用动车组预留车厢、高铁确认车、普速列车行李车等多种运力资源,实现货物“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加快建设辐射省内及周边省市的高铁快运物流网络。

  ——德州北智慧物流园区:支持在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赵虎镇避雪店等城区外围建设智慧综合物流枢纽园区,重点满足新材料、半导体、高端装备、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物流服务需求,实现新区主导产业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加快园区智能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系统集成、平台整合,配以GPS监控、GIS地理服务、ASP租赁、RFID射频扫描、无线视频传输等高新技术,完善园区数据交换、信息发布、库存管理、智能配送、货物跟踪调度、客户管理、在线交易等服务功能,实现园区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重点打造物流信息港,建成集物流系统智能指挥与物流总部基地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创新发展中心,依托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整合建设全市连通各物流节点和物流环节的物流调度信息平台,形成统领全市物流节点运营的智慧物流枢纽节点,着力打造物流智慧调度中心,建成省会经济圈及冀鲁边区域现代智慧物流标准化园区。

  ——德州南物流园区:初步选址德城区黄河涯镇三十里铺村附近新建大型枢纽物流园区,占地约800亩,充分发挥105国道、254省道、德上高速、德单高速交汇的黄金节点优势,以大枢纽建设带动大市场发展,实现留车留客留产业,增强我市对过路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同时与济铁平原物流园区位相互供应,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以大仓储、大运输带动大配送,打造京津冀鲁多式联运中转中心。

  三中心:建设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综合枢纽交通、主要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布局建设货运专线物流中心、快递电商分拣配送中心、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提升中心城区物流专业化水平,支撑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货运专线物流中心:支持在凯德物流园西北侧建设货运专线物流中心,主要承接中心城区及外环沿线零散布设的物流企业,以及沿国省道、城市干线自发形成的物流企业出城入园。支持运达物流园、华耀城、路航物流园等传统园区提档升级。整合专线物流企业,鼓励企业专精区域市场,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差异化运营,打造覆盖全国的货运专线网络。支持建设专线物流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共享综合服务平台,推进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和服务融合,提高物流供需对接效率。

  ——快递电商分拣配送中心:鼓励金茂源快递电商产业园做大做强,支持知名快递企业建立区域分拨中心,承担德州及沧州、衡水等冀鲁边地区的快递集散分拨功能。以快递分拣服务为基础,通过配置智能分拣设备,积极构建智慧化分拣场景。整合物流配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统一配送车辆标准,大力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鼓励使用新能源标准化配送车辆,逐步建立便捷高效、服务规范、低碳环保、精细管理的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大力招引电商企业入园,以快递服务优势着力提升电商运营时效,以电商业务反向提高快递业务总量,形成互惠共利、协作双赢的新局面,着力打造立足中心城区、服务德州及周边城市的快递电商分拣配送中心和电商云仓服务基地。积极推广金茂源物流园分布式光伏发电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转变电力供给方式,大力降低物流成本。

  ——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依托华鲁恒升等骨干化工企业物流需求,向中心城区西部布局建设集信息、交易、存储、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近期建设包括配套汽车维护与修理厂、槽罐车清洗、消防加压站、综合服务办公楼等基础硬件设施,加快完善车辆动态监控信息平台、电子化商务结算平台建设。发挥规模和集成优势,强化危险化学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功能,支持博大物流、龙鼎物流、龙飞物流等存量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危险品运输企业进园发展,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建立起我市危险化学品物流运作、组织和信息管理系统框架,服务化工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鼓励企业应用主动防御系统等智能化检测系统,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物流全过程的跟踪、监控、管理。

  多节点:合理配置城区末端配送点,确保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以绿色、高效、低碳、全覆盖为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城区生活物流配送点。优先鼓励发展电商和快递共享收发点、自提点,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直营店。对物流车辆市区通行实施分类管理,加大对新能源物流车、冷链配送车、标准化城市配送车和终端配送车的便利通行和停靠接卸支持力度,鼓励实施夜间配送和错峰配送,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图三:中心城区物流节点布局图)

  四、发展重点

  围绕我市物流业四大功能中心的定位,以货物高效集聚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等业态。

  (一)多式联运

  加快发展铁路运输,以“三纵三横”铁路网、“两纵四横一连”高速公路网、“四纵四横三连”国道网为依托,按照国家对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的要求,大力发展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公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和甩挂运输,重点开展煤炭、木材、商品车等货种跨区域转运及分拨。畅通衔接体系,打造区域型多式联运周转中心。

  1.完善“公—铁—水”联运网络

  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地方铁路货运价格相关政策。以齐河县、平原县等为核心,完善提升多式联运基地及海关监管场站等基础设施,推进平原无水港公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山东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山东省公铁联动生态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枢纽场站集约化布局为抓手,完善多式联运通道网络,积极推动铁路、高速、通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与青岛港、天津港、烟台港、日照港、黄骅港、威海港、滨州港等优质港口的连接。全面畅通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衔接,促进与其他省市通道互联。积极参与铁路市场化改革综合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货运场站、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8.png

2.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加快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构建中转联运高效衔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服务标准规范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以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应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和甩挂运输,提升物流系统的运转效率和配送能力,减少物流企业等车时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积极性、认可度。大力发展跨境业务,鼓励济铁平原物流园、济铁齐河物流园加大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发挥我市铁路与国内优质港口互联互通的便捷性和优越性,打通“公、铁、水”联运通道。

  3.搭建“六个一”联运体系框架

  推进“1次托运、1份单证、1个费率、1次保险、1个平台、1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服务”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物流装备、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对接和统一,推进京津冀区域社会运力优化配置。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探索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快递转运装备技术,推动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更新改造设施设备,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优化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加快与海关、外贸、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数据交换系统。建立铁路、公路和水运业务的衔接联动机制,实现公路、港口、铁路集装箱联运全过程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创建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打造区域性多式联运周转中心。

  4.推动大宗商品物流一体化发展

  发挥德州作为粮食、农贸、钢材、木材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结合中心城区物流园区外迁,高标准规划建设德州南物流园区,扶持济铁齐河及平原物流园,加强多式联运中转场、物流基地建设,构建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体系。与省属国企合作,建立煤炭、钢铁、农副产品、木材、矿石、建材等大宗商品公铁联运体系,建设横向一体化的大宗商品物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做大物流体量。畅通交易、运输、仓储、海关等环节,纵向一体化实现不同物流功能、物流环节的集成化运用,提高周转效率。完善大宗物资末端绿色运输网络体系,建立百公里绿色物流运输圈,引进培育新能源车辆专业运输企业,鼓励企业百公里运输范围内积极采用LNG(液化天然气)或新能源汽车等清洁能源运输方式。

9.png

        (二)冷链物流

  大力发展以农鲜产品、食品为主的冷链物流,推进以肉类、食品、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奶类、食用菌等农产品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降低产品损耗、延长储藏时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现冷链物流运输和其他环节无缝连接,建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的优质农产品及食品供应中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医药冷链物流、危险化学品冷链物流。

  1.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以中心城区、平原县、禹城市、乐陵市、齐河县为核心,高起点建设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设施。在优质果蔬、肉禽、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快捷高效的标准化冷链流通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建设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持续推进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升级一批物流冷藏设施,在综合性物流园区中配置冷库与气调库。落实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的相关政策。积极对接京津冀大型商贸超市、生鲜电商平台,规划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依托乐陵市、平原县、临邑县的医药产业基础,招引九州通等龙头企业,打造医药冷链物流基地。

  2.持续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构建全链条、网络化、标准化、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与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冷链物流主体培育,重点扶持飞马冷链、万瑞冷藏、凯德仓储等骨干企业。加强冷链经营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招引培育冷链物流监测监管企业。严格执行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3.建设农产品鲜食直供物流体系

  规模化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食品新鲜直供。重点针对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型城市,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生鲜电商对接等,支持德州农业龙头企业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天津食品集团等食品保障企业开展合作。打造以“生鲜直通车”为标识的生鲜配送物流体系,确保新鲜农产品半日直供终端。重点推进面制品、肉制品、蔬菜、水果等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冷链物流无缝对接。加强与京津唐等地区乳制品生产企业对接,探索低温乳制品运输冷链资源共享,降低回程空载率。

11.png

        (三)保税物流

  围绕外向型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保税服务,全面提升保税平台能级,加强内陆港建设,积极申请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1.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创建

  依托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大政策申请力度,不断扩大保税园区的能级与规模,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糖类、木材等大宗商品为主的保税物流。加大与各大港口的合作力度,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上,积极承接港口保税仓储功能延伸业务。全力创建综合保税区,实现与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协同发展,招引国内一流的贸易龙头企业入驻,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集货分拨、展示交易、保税加工及增值服务,建成京津冀鲁重要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

  2.推动内陆港建设

  发挥铁路节点优势,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省内优质港口合作。依托宏运通国际物流、济铁平原物流园、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等多式联运基地及海关监管场站,加快实施内陆港建设,大力推进与山东省港口集团、海关、口岸办等机构的全面合作,打造“入园即出关”的内陆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端到端”一站式全程服务,成为省内一流的国际陆港。大力推广使用电子口岸,强化双向开放,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大通关模式,提高国际货运通关效率。

12.png

        (四)商贸物流

  依托华耀城、庆云小商品批发城的“大市场”优势,构建低成本物流仓储运营体系,助力商贸业跨越发展。打通物流大通道,促进商贸大流通,支持庆云国际小商品城在中心城区进行复制与升级,着力打造北方最大、物流成本最低的小商品电商直销中心。

  1.建设小商品铁路运输大通道

  依托我市德百批发城、庆云国际小商品批发城的货源集聚优势以及中转优势,积极开通每日发车的义乌—德州小商品铁路运输班列,构建义乌小商品集装箱直采新模式,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在中心城区距离铁路场站较近的位置建设仓储式小商品电商展销中心,构建小商品流通业“双核”发展模式。结合我市现代物流业总体布局,大力推进“双核”间铁路连接线建设,鼓励企业间人才、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促进“双核”错位发展。与义乌小商品城开展战略合作,联合打造北方义乌小商品城的电商物流平台,支持包括庆云国际小商品城在内的所有商户入驻并升级发展,建设货源统采统配信息服务平台,以支撑小商品铁路运输班列运行常态化。

  2.持续优化小商品供应链体系

  着力推动小商品的大运输、大仓储、大市场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小商品供应链。重点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小商品集散与中转中心,以600—1000公里为辐射半径,向北积极与沈阳规模最大的五爱市场合作,提升小商品在东北亚经济圈辐射能力;向南与义乌小商品城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义乌小商品城北方电商物流平台;向西连接郑州、西安等城市,扩展中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等小商品交易流通;向东连接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的小商品市场,搭建以德州为中转地的义乌小商品流通平台,助力德州小商品流通业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

13.png

        (五)电商物流

  1.建设一批电商物流园

  以电商带物流,以物流促电商,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逆向商贸物流等便民利商新业态。

  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县(市、区)综合物流园完善仓储、分装、分拨、配送等配套服务,探索“园中园”的模式发展电商物流园。建设集智能仓储、物联网运营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全自动分拣基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和重要县(市、区)、乡镇物流配送节点建设步伐。着力在城市各个社区内构建物流服务网点,加快推进各类社区门店积极与快递公司合作,开展代收自提包裹服务,加强智能快件箱建设力度,解决网购“最后100米”问题。

  2.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

  引导运用“互联网+”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紧盯特色农产品、食品、消费品等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县域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支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建设。重点招引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每日优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在德州建立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和配送中心。深入推进邮政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发展电商小包等新型邮政业务。

  3.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围绕海关监管场站、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外贸孵化基地等,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大力拓展跨境电商B2B、B2B2C进出口直销业务。支持宏运通等跨境电商企业在境外重点市场建立产品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销售网点、海外仓等营销配送网络,争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协同海关建立高效的跨境电商海关通关作业流程,吸引跨国公司在德州设立国际采购平台,打造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鼓励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体验店,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成京津冀鲁区域重要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引入专业跨境电商仓配企业,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14.png

        (六)智慧物流

  采用“1+N+3”模式,“1”即整合全市物流信息,链接国家物流体系,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N”即基于一个大数据平台,推动N个应用服务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服务物流企业;“3”即加强与各级政府、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对接。

  1.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建设德州市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汇聚全市仓储园区、运输配送、产品周转、运输工具等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形成物流大数据资源库,加强北斗导航、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的整合和跟踪作用。实现从基础信息到货物的托运管理、在线跟踪、信息查询、报表生成等全业务流程管理,保证物流运作高效有序。

  2.推动应用服务端口(信息平台)建设

  基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搭建智慧云仓服务平台、智慧运力服务平台、甩挂运输服务平台、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物流产业地图平台、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物流生态图谱平台、物流诚信评价平台、物流主要商品价格信息和价格指数平台、零担运输服务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鼓励具有平台基础和信息化优势的物流企业加快延伸服务链条,提供运输、仓储、配送、金融、进出口等全过程服务。管理层面重点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提高运力、仓储等资源利用率。

15.png

        3.加强平台对接

  在遵循国家平台标准的基础上,打造物流线上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交换模式,实现三个层面的信息对接。加强与各级政府建立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推动区域内物流资源共享,助力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强与德州各大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对接,进一步整合行业、企业物流信息。加强与生产制造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对接,实现物流要素资源精准对接。

16.png

        五、主要支撑

  (一)推动物流大通道互联互通

  1.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落实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德州至商河铁路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以我市“三纵三横”铁路网、六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充分挖掘我市及周边城市的物流需求。依托京沪高铁、京沪高速、京台高速、青银高速,打造“两纵一横”国家级物流通道;依托德大铁路、石德铁路、邯济铁路、德衡高速、德滨高速、济聊高速、济乐高速等交通运输通道,搭建“米字型”区域物流通道。

  2.构建立体物流通道网络

  加快联通我市物流产业“三核”,重点打造京沪物流引领带、冀鲁边物流开放带,建设满足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的以“三核”为基点的“三角型”物流通道。畅通我市与港口群、城市群、物流节点及重要国境门户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快融入国家物流体系,积极推进与国家物流网络干支衔接。积极参与“齐鲁号”欧亚班列济南集结中心建设,借助“齐鲁号”欧亚班列扩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17.png

(图5:德州市公路网、铁路网建设布局)

  (二)建设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

  1.规划建设一批市级综合物流园

  搭建“3+10+X”物流园区体系,围绕“三核”,以前瞻性理念建设一批集多式联运、城乡配送、分拣中心、智能仓储、智慧云仓、贸易交割、整车零担、冷链物流、特色产业供应链等业态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物流园。围绕中心城区物流基地,高标准打造综合物流、专业物流相互配套的空间格局;围绕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建设对接省会圈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围绕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建设服务京津冀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推动我市物流产业集约化、集聚化发展。积极筛选申报我市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建设项目库,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性资金支持。

18.png

        2.实施“一县一园”行动计划

  大力鼓励支持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经济体量与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且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物流园。依托“一县一园”行动,建立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末端公共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城乡配送网络,采用“客运+物流”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打通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重点支持交投集团等国有或民营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物流体系。借鉴乐陵与庆云模式,丰富物流园区业态与功能。探索多模式运营机制,结合不同区位条件,采用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运营相分离、建设运营交叉型等不同运营模式,鼓励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分担企业风险。加大招商力度,招引专业园区运营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

  3.实施传统园区升级与功能性园区建设计划

  开展传统园区转型升级行动,依托兰剑物流,加强仓库、堆场、接驳、停车场等转运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改善物流装卸、搬运、分拣设备,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鼓励传统园区“退市进郊”,功能进一步向新园区转移和集聚。积极争取和制定优惠政策,出台相关土地置换方案,调动“限行区”内园区与企业向外搬迁与集聚的积极性。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废弃厂房等建设一批专业性物流园区,以平原为核心建设市级多式联运与内陆港物流中心,以齐河为核心建设智慧仓储物流中心,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数字物流服务中心,以庆云为中心建设商贸物流交易中心。

  (三)招引与扶持一批物流龙头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或利用先进技术完成企业转型,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利用区位优势和土地成本优势,围绕冷链、商贸、信息平台、供应链等领域,着力引进全国百强物流企业,支持设立区域物流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积极推动物流企业进行国家认证,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5A级物流企业、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加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在德州“落地生根”。

  (四)引导物流业标准化低碳化

  1.持续推进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支持仓储设施、搬运设施、配送工具、装卸货站点等公共基础设备标准化建设和改造,率先实施农副产品及食品、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包装、设备设施标准化改造升级。推动多式联运设施与装备技术标准化建设,鼓励开展物流一体化运输,推广托盘、集装箱等周转联运设备标准化与循环共用。拓展标准托盘、周转箱(筐)的信息承载功能,从集装单元提升为数据单元,积极应用统一编码标识(GS1),探索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推动物流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顺畅。支持鼓励物流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广标准化水平。全面总结标准化试点工作经验,重点推广“一托链接”“一托促统”“一托共享”创新模式。

  2.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物流

  贯彻落实仓库规划设计、绿色仓库、公共仓储等标准,开展绿色仓库评价与评估,重点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仓库屋顶光伏发电、冷库节能技术、节能灯、电动叉车等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降低仓储耗能,重点整治地面扬尘等污染源,大力发展绿色仓储。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落实新能源货车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推动建立绿色共同配送联盟,积极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和统一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大力发展绿色配送。鼓励托盘、周转箱、包装箱等物流单元化载具租赁和循环共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绿色运输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运输、流通、仓储、包装、加工、搬运、装卸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程绿色化。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

  (五)深化与重点产业协同联动

  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围绕我市“541”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深化现代物流业与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紧密融合,着力提高我市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1.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借助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打破制约农产品流通的突出障碍,促进农村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推动建立高效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持续巩固农业加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食品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瞄准中高端市场,快速发展农业服务链,助力提高农业增值水平。依托农业供应链,运用产地预冷、全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扶持黑马市场等涉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充分发挥物流节点优势,与重点涉农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快捷高效运转。

  2.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企业和产业园区生产物流系统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公共仓储配送中心。支持鲁北煤炭储备基地项目、中油新发展成品油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鼓励围绕产业园区集中建设生产供应和储备基地,积极推进“统管库存、共同配送”试点。完善制造业供应链,推动形成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制造新模式,积极建设供应链物流交易平台,打造形成立足我市、面向全省的大宗商品贸易流通中心。支持制造企业捕捉市场机遇,助推我市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跃升,促进我市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3.完善现代供应链,强化支撑保障能力

  依托完善的物流体系,实现传统商贸与会展、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融合发展,促进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协同发展供应链金融、智慧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共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通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构建现代供应链。依托铁矿石、煤炭供应链物流系统和物流交易平台,探索建设我市供应链大宗物资金融结算中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结算服务,增加资金融通。采用物流仓单质押、物流担保等手段,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开发物流保险产品,提高物流业抗风险能力,将供应链金融打造成为驱动我市物流业持续增长的强力引擎。

  (六)拓展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

  1.推动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

  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鼓励有条件的物流节点载体综合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智慧园区、智慧仓储等现代物流设施,加强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管理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梭车等装备的应用,提升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智能物流跟踪、动态车联网等物流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平台功能。

  2.建设供应链物流交易平台

  采取商流与物流、产业链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铁矿石、煤炭、大宗物资供应链物流交易为突破口,复制推广齐鲁云商智慧供应链创新模式。依托现有现货资源,积极推进现货交易市场建设,复制推广锐特化学化工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经验。进一步配套建设金融结算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完善产业链综合物流服务。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物流贸易规模,吸附、聚集产业资源要素,打造形成立足我市、面向全国的优势产业产品贸易中心。

  3.升级供应链管理服务

  积极推动与钟鼎资本等基金机构深度对接,以资本合作、项目合作、战略合作为纽带,发展与产业相匹配的集采购、销售、物流、融资、进出口代理、信息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全供应链服务。适应现代产业柔性、智能、精细发展要求,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定制化、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提升面向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着力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

  4.加大区域物流合作力度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时代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发挥自身区位和枢纽优势,充分发挥山东北大门作用,承接山东省物流北输功能,畅通山东北部物流门户,深化我市物流业与京津冀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与食品供应基地建设。对接省会经济圈,加快济南绕城二环线等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发挥齐河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实现济德物流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共赢共享,进而提升我市仓储物流对制造业的服务水平。拓展区域物流市场,加强与邻近城市的区域物流合作,积极推进建设区域物流业发展联盟,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物流与会展业发展中心高效运转,优化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市级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对现代物流的管理。提高物流业综合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物流业经营秩序。完善证照和许可办理程序,研究制定德州市外挂车辆回签落籍相关意见措施。规范城市配送车辆运营和标准化管理,合理确定配送车辆通行、停靠、卸货区和运输时段。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运输部门配送运力需求管理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车辆通行管控的联动机制,优化车辆通行管控。督促各县(市、区)立足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健全目标责任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规范、社会协同”的商贸物流治理模式。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大政策扶持

  落实和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供应物流用地。认真落实物流业用电优惠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研究配送车辆进入城区作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完善物流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协调沟通机制。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完善人才体系

  制定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建立校校、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实验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对物流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提升物流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物流业适用技能人才。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健全统计体系

  完善物流统计制度,严格按照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全面开展德州市物流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全市物流数据的采集、汇总、核算和分析的制度化,及时准确反映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统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国有资本助力

  成立物流投资平台,市属国有企业牵头进行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信息大平台建设、路网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混改、合作、托管等方式,全面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基础设施资源,全面支撑我市物流产业弯道超车。合作、招引央企、省企,充分利用全国、全省的优质良港、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与铁路、贸易通道等资源,加快融入国内物流体系,强化我市的物流枢纽作用。

  牵头单位:市国资委。

  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通讯员:张宝森)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