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上市,顺丰与菜鸟为何选择不同?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4-06-07 00:00 | 作者:李波

 640 (1).jpg

  物流快递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不言而喻,林林总总的事情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几经曲折,顺丰控股赴港IPO获得新进展:近日收到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顺丰赴港上市征途迈出关键一步;而杀入顺丰腹地的菜鸟则在今年3月选择取消上市计划,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两大快递龙头,对于上市采取不同的选择,背后有什么考量呢?

  一、顺丰缺钱

  当下,那家公司都缺钱,更别说重资产运营的快递公司了,但相比之下,顺丰比菜鸟更缺钱,菜鸟大树底下好乘凉,无论怎么分剥,菜鸟还是阿里的菜鸟,阿里不会放手不管,而阿里,盈余资金有上千亿之多,因此,顺丰力促上市,而菜鸟对融资的迫切性不是那么高,则撤回了上市申请。


  去年6月起,3个月之内,极兔速递、顺丰控股以及菜鸟股份三家快递公司争先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目前只有极兔速递于2023年10月成功在港股挂牌上市,

  这是因为,极兔比顺丰更缺钱,上市更为迫切性,对于业绩承压,高速增长的极兔,登陆资本市场是当时最佳的破局之道,亟待上市带来新鲜现金流,否则将有生存危机。

  因此,虽然时机并不理想,顺丰还是决定现在上市,5月的最后一天,顺丰控股成功拿到香港上市“路条”,拟发行不超过6.26亿股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1、不是好时机

  以开放著称的港股国际化程度有目共睹,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有更高开放度、更快的效率、更加成熟的市场、更强的流动性。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有众多国际投资者活跃于此,H股的公司将更便利得到国际投行和投资机构的研究覆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海外投资者,扩大投资者交流面,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H股上市公司能更方便地在全球进行兼并收购,便于把握并购机会。

  因此,选择在香港上市并没有错,关键是要选对一个好时机,可以这样说,影响快递企业上市决策的重要因素,就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企业自身战略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的窗口期。

  更具体地说,一般选择资本市场较为活跃、公司盈利释放的背景下启动正式发行,还要考虑所有的外围形势,市场环境,主要是港股的变化情况,以及上市募集的资金量、上市后的效果等。


  当前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近几年,港股表现较为弱势,如果从2021年初高点算起,港股的弱势已延续近三年,新股市场冷清,募资金额大减,在全球各主要指数表现中再度排名末尾,相对于今年表现强劲的美股与日本股市明显落后。

  什么是上市的好时机?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市场反映出企业的估值。不景气的情况下,面临估值收缩风险,甚至,一些上市对赌,达不到一定估值,可能还要赔钱给投资人,因此,大家都在等待更好时机和资本窗口,最近,京东产发暂缓在港上市计划,会待时机适合再筹备上市。

  早在去年五月,传言顺丰拟在港二次上市,计划筹措30亿美元,接着,顺丰控股发布公告,希望在18个月内,到港交所上市。当时聘请普华永道为上市所需的审计机构,然而目前普华永道正遇到前所未有问题,重要客户频频解约,不知还是不是顺丰上市的审计机构。多地上市可以带来更多元的融资渠道,更强大的风险防御能力。

  今年2月末,港交所信息显示,顺丰控股于2023年8月在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当前为失效状态,顺丰回应:正有序推进香港上市的各项工作,招股书失效属于港交所的正常交易机制,只要重新申请,再次上传招股书即可“激活”上市程序。

  按理,顺丰已经在A股上市,具备公开的融资渠道,在港股上市,应不十分迫切,在当前市场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顺丰对港股并非“只争朝夕”,然而,A股股票再融资政策自2023年起收紧,是顺丰缺了一条便利的融资渠道,另外,在港交所上市,顺丰控股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取得融资,远远大于增发股份带来的摊薄效应。

  最近,顺丰控股重新提交在香港上市申请,可能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较此前市场流传的“20亿至30亿美元”大幅缩水,从而也证明,港股市场仍旧比较弱势,或许并不是王卫所期待的“最好时机”,顺丰有“流血”上市之嫌。

  顺丰创始人王卫曾说,“赴港上市一定会选择最好的时机,而不是最短的时间“,然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顺丰为什么要急着上市呢?因为缺钱,说得好听一点,顺丰的上市决策反映了他们目前结合自身实际对市场环境的评估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2、缺钱必须上

  顺丰创始人王卫曾说过有点偏颇的话: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而目前,顺丰是真的缺钱,港股上市,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钱。当然,也出于国际化的长远考虑,利用全球化资本,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顺丰的业绩是不错的,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一季度实现了业绩与营收平衡发展。顺丰在2016年借壳上市深圳A股,有过市值6000亿的高点,也经历了蒸发3000亿的低谷,股市的沉浮对顺丰发展影响并不大,关键是通过股市融了两笔钱。

  顺丰2019年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58亿元;2021年,在A股增发近200亿元,两笔款项共计258亿元,有效支撑了顺丰的投资需求,然而截至2022年底,累计用掉约230亿元,仅剩下30亿元。


  物流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机场、货机、仓库、物流设备,前期均需要重金投资,凶猛的资本性支出吞噬了大量现金,在过去的4年间顺丰控股共获得净利润约258亿,获得的净现金约742亿,但是资本性支出达到了约800亿,出现累计资金缺口约57亿。

  据说,投资21亿元,用于兴建湖北鄂州民用机场项目;鄂州机场旁边的空港产业园区开发,也是大投入;升级速运设备上,60亿元;在数智化供应链上,花了21亿元……总之,融的钱所剩不多。

  顺丰的负债规模也不断攀升,财报显示,2018-2022年,顺丰的负债规模从347亿元攀升至1186亿元;资产负债率由上市初期的43.23%上升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54.57%,而且利息费用占净利润的比例由2018年的14.43%上升至2023年三季度的28.08%。

  顺丰控股近年在经营与筹资方面的现金流均不算理想,2023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09.76亿元,同比下滑13.95%;同期筹资活动的现金流为负数,-64.84亿元;这反映了顺丰控股近些年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式已很难确保公司的资金需求。

  有分析称,顺丰2023年总的现金资源达到了约488亿,债务规模更加庞大,总有息负债达到518亿,净现金为负数,达负的30亿,意味着公司运行需要的现金已经全部依赖贷款了。

  净现金为负数并不意味着企业马上出现流动性风险或进入危机状态,但是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明显能够感觉到顺丰在谋求解决这个问题,顺丰急着去香港二次上市就是一个重要举措。

  长期有息债务成为当前顺丰资金来源的主力,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还是依靠融得长期资金,要么借长期的债务,要么发新的股票。长债需要不停的续作,还会增加财务负担,新股则可以一步到位,这就是顺丰为什么要快一点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动因,股权融资是顺丰积极拓展的方向。

  对于顺丰来说,资本支出长期高企,若无外部补充,单纯依靠利润留存,无以为继,也会影响资金链。为了捍卫当前地位对资金需求更迫切,别说,还要开拓国际业务,因此,面对资金不足的困局,必须通过二级市场来补充弹药,快一点赴港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成为必然的选择。

  谈及上市目的,顺丰明确表示,“为了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顺丰正在全面国际化,H股上市,将有利于顺丰更好地走向国际化。


  然而,跨境物流、海外业务是一个竞争激烈、资本密集且高度分散的市场,物流链路长、中间环节多,顺丰仍要加强海外网络建设与集货能力,这都需要钱,所以说,赴港上市是顺丰2024年的重要事项,这也关系着顺丰国际化的成败。目前,顺丰正在对嘉里快递(泰国)73.18%流通股进行要约收购,总价值约14.16亿元,完成之后,顺丰增强了在东南亚本土市场覆盖及连接亚洲与世界的国际货运能力。

  总之,在战略性成长阶段,企业需要以不可撤销的中长期循序投资为手段,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需要强大准备和投入,促成长期价值增长模式的实现,顺丰目前上市,有其充分的道理。

  若能成功赴港上市,顺丰将成为快递行业第二家“A+H”股上市公司,同时将进一步打通国内外融资通道,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改善其融资渠道。特别是外部权益融资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下,打通国内外融资通道将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二、菜鸟护盘

  这里说的护盘,护的是菜鸟老东家阿里的盘,为阿里两大核心业务——电子商务与云计算保驾护航。

  与菜鸟一样是电商物流的京东物流上市之后,从根本上来看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获取了更多的资本助力,而且在后续的竞争中掌握更多的筹码,于是赴京东后尘,菜鸟也决定上市了。


  其内部契机是一年前时任阿里主席张勇力推的阿里巴巴“1+6+N”变革,菜鸟被确立为六大业务集团之一,并计划推动其独立上市。随后,2023年9月26日,菜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被认为是阿里巴巴分拆上市的“第一枪”,市场曾多次传出路演消息,彼时,阿里巴巴曾表示,单独上市更能体现菜鸟作为阿里重要业务的价值。

  然而,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公告称,其物流子公司菜鸟智慧物流网络有限公司,已撤回在港交所的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申请。在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突然止步,让原本期待菜鸟上市的投资者们感到意外,表面原因是目前市场表现欠佳,希望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因素,那就是作为阿里核心业务的基础设施,目前还要为阿里作贡献,不宜过早上市。

  1、估值缩水

  在港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菜鸟估值缩水,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菜鸟的估值高达1850亿元人民币,市传菜鸟上市估值也达150亿至200亿美元,拟为港股去年最大的IPO。

  然而这一估值是港股无法支撑和认可的,据说,第一轮路演后,投资人的反馈并不好,主要集中在企业估值偏高,投行给的估值,并没有媒体以及菜鸟预期的那么高,有些比较保守的投资人给出的价格,甚至距其最高的估值接近腰斩。

  菜鸟上市计划公布之初,市场对其持乐观态度,业界普遍认为单独上市能更好地体现菜鸟作为阿里巴巴重要业务的价值,菜鸟也在在为上市做着积极的准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对菜鸟的估值预期开始下调。


  2024年3月阿里巴巴发布的回购公告,计划以0.62美元/股的价格回购菜鸟少数股东股权和员工已归属股权,总对价最高达37.5亿美元,通过计算可知,菜鸟当前的估值为103亿美元,这一估值相较于一年前业务重组时的1850亿元估值,下降了约59.78%。

  就业绩而言,菜鸟在冲刺上市期间交出的答卷并不算优秀,菜鸟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报告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为-20.15亿元、-22.86亿元、-28.01亿元和2.88亿元。

  这也于与阿里管理层变动有着密切联系,张勇的离去,以蔡崇信、吴泳铭为代表的管理层,对阿里集团整体战略进行了调整,从独立走向协同,从分拆到聚焦,这也表明阿里启动的组织分拆计划在推行一年后失败了。

  自阿里巴巴2023年3月宣布重组以来,市场情绪不振,难以帮助投资者对整体业务进行估值,张勇当时的设想是,力求将集团运营重心从具体业务中抽离,为子公司提供支撑底座,但在长期互利共生中产生的“流量依存症”不会容易地得到改变。

  于是,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表示不急于让菜鸟进行IPO,原因是港股市场环境不好,估值不理想,无法真正反映这些业务的内在价值;他表示,菜鸟是第一次上市,因此公司估值对其非常重要,另外上市募集的资金量、上市后的效果等都是菜鸟要重点考虑的,就目前来说,菜鸟上市,时机未到。

  确实,上市是为了融资继续发展,当市场对企业的估值已经明显低于企业的价值时,上市就没有必要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背靠阿里,菜鸟在现金流、市值等财务要求上,理论上不存在什么困难。也就是说,菜鸟有一个金主,那就是阿里,马云曾表示:“给菜鸟1000亿去投资,不够再给3000亿,短期不要想盈利。”

  不缺钱,这就是菜鸟不上市的底气,菜鸟作为阿里的战略级业务,需要长期投入建设,而阿里明确支持菜鸟对其全球网络进行长期战略投资。蔡崇信表示:现在是阿里巴巴加大投入菜鸟的合适时机,于是阿里近期出台了270亿元回购菜鸟股份的计划。对于菜鸟而言,站在巨人肩膀上,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蔡崇信坦言,若想实现包裹在72小时内完成任何两地之间配送的目标,需要对不同国家地方、不同环节链条上进行投入发展,因此对菜鸟的投资需要具备耐心,且需较长时间才能产生回报。


  蔡崇信表示,菜鸟撤回上市申请,并非是受到监管影响,而是基于集团战略考虑和菜鸟IPO进展的实际情况,所谓战略考量,就是要菜鸟护盘阿里发展。未来,菜鸟将作为阿里核心业务的组成部分和电商的重要基础设施,更好加强与淘天集团和阿里国际商业集团的战略协同,阿里方面将更加重视菜鸟业务本身,而非菜鸟IPO。

  考虑到菜鸟对阿里巴巴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在构建全球物流网络方面看到的重大长期机遇,阿里巴巴明确表示支持菜鸟的资本需求,而且阿里投入会比菜鸟上市拿到的资源更多,菜鸟不差钱。

  2、护盘任务

  阿里目前的战略是,专注两大核心业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同时需要许多支持这些核心业务的基础设施,菜鸟就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就是说,菜鸟的任务就是为阿里的“电子商务与云计算”保驾护航。

  如果菜鸟在港上市了,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为阿里核心业务保驾护航的作用了,因为资本,是追求投资回报率的,目前在物流领域活跃的资本PE属性的居多,需要上市企业以业绩给予回报;上市解决了融资难题,也将企业放在了市场监督之下,企业上市后,在资本市场的监督下,就不能任意放飞自我,规范经营是必然的,而菜鸟,首要的任务是护航,这将与上市公司的宗旨相矛盾。


  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当然不能一心一意为阿里作嫁衣裳。菜鸟作为阿里的基础设施,是战略性的,对阿里来说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核心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阿里正在退出非核心资产投资,以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菜鸟的回归旨在加强与阿里电商业务的协同,菜鸟不仅作为阿里巴巴核心业务的坚实后盾,更是电商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

  短期内菜鸟将与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在跨境业务方面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业务发展;未来,菜鸟将与淘天、AIDC携手并肩,共同开启新的创业征程。

  近年来,菜鸟承接了阿里电商物流的众多重磅创新服务,如天猫超市的“半日达”和速卖通的Choice物流全托管等,这些服务的成功推出,不仅提升了阿里电商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巩固了菜鸟在物流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菜鸟联合速卖通推出了“全球五日达”国际快递快线产品,提前布局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再次证明了菜鸟在阿里物流领域的不可或缺性。


  这是一个长期主义的过程,菜鸟的回归,将更加考验阿里物流和商流的协同运作能力。不再为上市分心的菜鸟,必将为阿里国内、国际电商之战的一大助力。

  当下,面对拼多多与抖音电商的奋起直追,阿里正在多个产业领域失去其领导力和主导权,阿里核心电商业务面临份额增长的天花板,菜鸟的保驾护航显得更为重要。

  三、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顺丰的着急上市,菜鸟未来再说,都有道理,都是根据企业本身作出的明智决策,但是,无论上与不上,顺丰与菜鸟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UPS、FedEx和DHL这些国际物流巨头为标杆,成长为世界级的有影响力的快递公司,虽然目标一致,但当前二者的任务则不同。

  1、菜鸟需要补课

  万霖接管菜鸟,发出豪言:带领菜鸟走向全球化、数智化和物流产业化,建立起了较强的技术壁垒,然而,目前,菜鸟和顺丰、京东的基建差距过大,着眼点还应是补课。

  去年6月,菜鸟推出了自营的品质快递业务“菜鸟速递”,被业内视为向京东物流看齐的补课之举。业内人士说,菜鸟在国内只是重投做了仓,配送也只是支持小体量业务,缺乏干线,没有一张覆盖全国的配送网络。在快递领域,决定服务与时效的是转运中心、车队、末端网点的基本运营能力,十分依赖基础设施建设,这正是轻资产起家、先天不足的菜鸟最大短板。


  一直以来,关于菜鸟运营模式的争议与质疑声不断。诞生之初,定位为一家将物流产业的运营、场景、设施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的物流服务平台,与京东自建货仓与物流渠道的“重资产”供应链模式不同,菜鸟定义为物流体系中的“数据中枢”,不设立车辆、路线、物流和货仓,仅依赖于“通达系”快递公司,通过加盟模式下的“菜鸟驿站”掌握配送末端环节。

  现实证明这条路是不通的,目前正在走京东物流走过的老路,做平台业务起家的菜鸟,做快递原本就是比同行晚了一步,缺乏先发优势。菜鸟业务在全面对标行业“一哥”顺丰,加快“标快”服务推广,对标顺丰时效产品,在生鲜农产品物流寄递业务、大件物流方面都有所动作,但基础并不牢。

  对于菜鸟来说,无论是自营快递、生鲜产品物流还是同城配送业务,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而菜鸟目前仍是亏损状态,菜鸟目前的竞争壁垒,是聚焦电商,亦符合集团聚焦基本盘的战略。背靠阿里的菜鸟,有益处,也有负面影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参看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菜鸟上市,能否走出阿里的围墙?》

  今年是菜鸟二次创业路途上至关重要的一年,万霖更是提出,争取未来十年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数智物流集团,然而还是先从补课做起吧。

  2、顺丰需要加固护城河

  作为国内和亚洲最大、全球第四大综合物流企业,顺丰的龙头地位一时无法撼动,但不能没有危机感,新老友商已在冲击顺丰护城河,其中包括菜鸟,关于顺丰的近忧远虑,如需了解详细内容,可参考本公众号 2024-03-08的原创文章《2024,顺丰的近忧远虑》

  目前的形势是,顺丰面临着多重挑战。作为快递一哥的顺丰,盈利能力被中通超越,高端件遭到了菜鸟,京东的蚕食,甚至来自三通一达的压力,而国际化方面,极兔也是不可小觑的对手

  中高端快递领域,菜鸟集团推出自营的品质快递——菜鸟速递,服务上对标顺丰。三通一达的中通,2021年、2022年的利润超过顺丰,最近的2023年前三季度,同样超过了顺丰控股,虽然二者模式不同,统计口径有差异,但与顺丰控股相比,中通快递的营收规模,仅为顺丰的七分之一,但净利润与顺丰控股差不多。


  以中通为代表的电商件之王的通达系在努力“往上走”,快递行业越来越呈现出同质化——顺丰的确更快,但其他快递公司也不慢,三通一达相继推出自己的时效件产品,大举攻入顺丰腹地。

  因此,无论是继续打造空网,提质提速,还是扩张其供应链及国际业务,顺丰从多维度构筑行业护城河的举措,都需要海量后续投入支撑,许多布局在短期内甚至难以见到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港股二次上市,吸纳更多资金,颇有益处。

  在港挂牌,实现“双重主要上市”,不仅是融入资金,还有更为多的好处,选择港股这一国际资本市场增强自身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进一步拥抱多地资本,借力夯实业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3、二者都要找准定位

  从资本角度看,不论哪种类型,最终还是回归到价值投资,如果对未来没有清晰而坚定的规划,上市很可能是在透支公司的寿命和未来,无论是菜鸟,还是顺丰,在当前大环境下,都需要找准定位,并且要有战略定力,要有坚实的战略落地系统,推动战略执行的机制。

  快递企业要洞察产业当前发展的脉搏,把握住企业自身的独特基因,以实现其战略目标。2024年,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由过去全球化红利、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数量扩张模式,转型为脱钩断链、内需为核心的高质量增长模式。顺丰、菜鸟为代表的快递企业从依靠机遇把握和资源的规模化投入的旧增长模式,向依靠创新和内生动能实现价值增长的模式转型。

  对于菜鸟,战略定力就是要回答好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菜鸟会不会像亚马逊物流只是做好电商物流,菜鸟已明确表态,不会,目标是要解决全社会的包裹问题。


  菜鸟是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物流需求中应运而生,始终与前者保持着长期业务合作,在招股书中反复强调其“不依赖阿里获得商家或品牌作为客户”的独立性,但可以预见的是,若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规模下降,无疑将对菜鸟的业务经营及订单量等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业绩。

  第二个疑问是,菜鸟是做物流还是搞科技?不错,菜鸟目标是一家“智慧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商,难道有智慧二字,就必须大张旗鼓,投入重资搞科研吗?要知道术业有专攻,而企业也有主业,适当的,配合物流场景的科研是合适的,但把自己当成科技公司,那就有点喧宾夺主了。

  据说,菜鸟对下一代识别技术RFID大量投入,自主研发的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产品矩阵在含金属和液体的场景识别方面取得突破。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是该为菜鸟高兴,还是担忧,就是菜鸟物流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包括无人配送,需要的是借助现有科技企业的智慧技术,而不是菜鸟亲力亲为。

  不管定位如何,从本质上来说,菜鸟就是物流公司,标榜为科技公司,菜鸟真的具有强有力的科研水平吗?

  至于顺丰,则是要抓好时效主业,顺丰于2023年6月底完成了对加盟模式的丰网业务的剥离,已聚焦中外高端业务。

  结语:快递市场凶且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强势如顺丰,也曾在2021年一季度出现近10亿的罕见亏损,让王卫不得不亲自公开致歉,因此,今天的顺丰上市港股,菜鸟撤回申请,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重要决策。

  总之,上市并不是衡量一家公司价值的唯一手段,很多业绩优秀的公司也坚持不上市,比起创造资本市场的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才是更长期、更根本的价值。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