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鲜供应链生态全景图

2018-10-19 16:36

  过去5年以来,中国生鲜电商的大潮依然涌动不止,无数的资本、人力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个领域;而现实,却是鲜见成功者。——为什么?这篇文章全面梳理了生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生鲜电商存在的瓶颈和潜在机会。

  一、生鲜的痛点在哪里?

  1、产品流通半径小、滞销是常态;

  2、流通环节多,流通链条长,产品损耗大;

  3、生产端产品质量缺乏标准、产品安全难以有效控制;

  4、渠道端加价率高。生产端和采购端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价格大幅上涨:一级批发市场到二级批发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为30%-40%;二级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上涨200%。

  5、农产品及生鲜产品渠道销售分布情况:菜场78%的占比,依旧是主导地位;

  6、农贸市场个体商贩对产品的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7、农贸市场个体商贩没有议价能力、劳动强度大(基本每天20小时工作);

  8、普通消费者希望获得新鲜、安全的食材,苦于成本、物流等难点,难以获得。

  二、传统供应链VS现代供应链体系

  国内生鲜供应链体系存在两种模式,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和现代化超市的供应链体系;而开放平台式的生鲜供应链体系正在形成,以永辉彩食鲜、美菜、宋小菜、善之农为代表的第三方供应链体系,控货不控店整合上游种植养殖基地,收集小B端订单,实现规模集采集运等。

  而对比来看,封闭式的现代化体系超市效率更高,开放式的生鲜供应链体系次之,但整体高于传统的生鲜采购模式。

640.webp (3).jpg

  传统供应链:两头分散、效率低

  以农贸市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中间渠道多、效率低。

  生鲜生产的销售一头是分散的农户,一头是有组织的市场,二者在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方面的衔接难度较大。

  以蔬菜为例,一头是分散的生产大棚蔬菜的农户,另一头是城市超级市场蔬菜区,只有实现两头衔接才能完成蔬菜的销售。

  目前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小商贩或者农户自己将蔬菜运至产地批发市场,批发商再将蔬菜从产地批发市场运至销地批发市场,再通过城市配送中心配送至各个农贸市场。

640.webp (4).jpg

  超市供应链:自采自销,成本优、效率高

  超市代表现代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

  以超市为中心的现代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模式来说,生鲜农产品比较优质和安全,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国内目前能达到以超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地市和企业较少,国内以永辉超市、家家悦等为代表的生产供应链企业形成全产业链衔接的平台,中后端的强管理形成前端的高粘性。

640.webp (5).jpg

  而就生鲜流通来看,国内仍是以传统的农贸市场为主要流通渠道,与海外成熟国家的超市流通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超市当中,能够实现直采直营只占一定的比例;国内在生鲜供应链仍是以多级采购分销的模式进行,现代化的生鲜超市承担全产业链流通的角色,从规模化采购、运输设备、冷藏设备等领域提升产业链效率,是国内生鲜消费的趋势。

640.webp (6).jpg

  现状:产品流通半径小,滞销是常态

  第一,生鲜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国内生产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固定季节收获,决定了生鲜从收获到消费具备较短的时间周期,而在此期间生鲜运输必须解决实时性运输问题。

  第二,生鲜上游较为分散;绝大多数单个用户为“小生产”方式,和欧美等国家农场式的“大生产”方式无法比较,这一特点加大了物流的配送难度。国内从事农业人口达到2.27亿人,单位耕地面积人数远高于成熟国家。

  生产端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生鲜运输具备“时效性、易腐性和鲜活性”。

  生鲜产品对时效性要求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提供包括运输技术、仓储物流设施、配送技术等等,实现高品质的极速物流体验。

  生鲜易腐性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恒温物流,加强冷链物流及低温物流。

640.webp (7).jpg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落后,需求供给不平衡

  基础设施不足、需求与供给呈现区域不对称。

  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距巨大。

  远距离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从冷藏车的以及冷库角度来看,国内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生鲜(蔬果、水产品、肉制品等)运输半径小(一般为1-20公里),本地化消费占多数,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产品价格较高,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供给与需求存在失衡。

640.webp (8).jpg

  流通环节对比:流通环节多,损耗率大

  流通环节多,流通链条长,产品损耗大。

  国内生鲜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中国农产品冷藏加工与其他国家相比,产品保鲜化运输比率较低,而欧美日等成熟国家的产品保鲜化比率水平较高,整体维持在60%以上;而根据产后产值与自然产值的比率,中国:美国:日本:欧洲=0.38:37:2.2:2.1;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大。

640.webp (9).jpg

  生鲜采购、运输、管理标准化要求高

  生产端产品质量缺乏标准、产品安全难以有效控制。

  “小规模生产式”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决定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采购的分散化导致报税比较困难,上游难以形成企业化的运营模式。

  同时,在采购端避免采购员吃回扣的问题,采购的监督体系必须完善,分散化的供应链体系难以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而在前端的损耗控制以及产品结构上不稳定性较高,整体产品的新鲜度以及损耗率难以有效保证。

640.webp (10).jpg

  传统供应链效率水平低,渠道加价率在45%生产端到零售终端加价率高。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