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3年,23岁的王卫好不容易凑到10万块钱,成立了一家叫“顺通”的公司,做的是香港到内地的快件往来,但半年不到,他遭到合伙人背叛,随后把公司的名字改成了“顺丰”。
同一时期,20岁的桐庐人聂腾飞刚刚成立了神通综合服务部,公司的业务很简单,帮助企业赶在当天海关闭关之前,将报关单送到,生意的两端分别是上海和杭州。
这家公司是申通的前身。
也是在这一年,在日本留过学、见证过日本快递宅急便的陈平,在北京成立了宅急送。
从这年开始,中国第一批民营快递企业破土而出,接下来的三十年,他们先是在国营快递企业与民营快递企业的冲突下缓慢前行,又在电商及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下走过黄金时代。
再到最近几年,中国快递行业告别高速增长,两场价格战后,中小企业出清、头部企业承压、“野蛮人”极兔的入场、京东物流收购德邦快递,给行业带来新变局。
极兔异军突起、德邦可能卖身,这足够警醒行业内的幸存玩家:战事还远未结束,这个行业内新的变化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到来,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
01 从草莽到正规军
顺丰在中高端快件市场占据实质性垄断地位、桐庐帮统治快递江湖,那是后来的事情,最初的几年里,初生的快递民企,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当时,中国快递业尚在萌芽期,市场份额主要被中国邮政占据,即便是在几年后的1997年,邮政企业还占据着快递业97%的市场份额。
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宅急送的陈平为了招揽业务不得不“扫街”,从申通出来创办天天快递的詹际盛,多次被客户当做皮包公司赶出大门。
好消息是,从1993年到2002年,中国快递市场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2.83%,尽管市场大头依然握在国营企业手中,但逐渐扩大的市场规模说明,这是一门看得到未来的生意。
在这个市场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史上频繁上演的故事在快递业将再次上演:求生欲望更强、转身更灵活的民营企业更快地顺应市场需求,更迅速地进行模式创新,日后成为他们最大的杀招,在EMS近乎垄断的夹缝中,长成大树。
到2003年左右,“桐庐帮”集结完毕,中国快递行业的第一批玩家几乎全部入场。这一时期,最早入场的顺丰、宅急送、申通,已经在华南、华北、江浙沪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竞争不可避免到来的时候,行业内实现规模扩张的路径产生了分化:一条路是以顺丰、宅急送为代表的直营模式;另一条则是由申通首创的加盟制模式。
事后看来,加盟制可能不是这个行业最好的答案。
原因在于,它能够帮助一家企业快速攻城略地,掌握更大的业务规模,但这个模式本身又会对经营效率产生冲突,在难以平衡的加盟商与总部的利益诉求、大加盟商与中小加盟商之间的利益诉求之下,弊端将在以后体现出来。
不过这一年,已经逐渐成长为正规军的民营快递企业们,还无暇顾及这些。
国家邮政局在这一年开始了关于“非法寄递文件”的转向整治互动和长期的专项检查,几乎所有的民营快递企业,都开始了与邮政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无处不在》一书中曾提到一个细节,“2003年是查抄‘黑快递’最严的时候,在东莞,每个村都有邮政的执法人员和当地的保安在村口把关。”
到这年底,《邮政法(修订草案)》第五稿再给行业内的所有玩家泼了一盆冷水,该草案规定,针对外资企业以及民营快递企业,500克以下的私人快递业务由邮政专营。随后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9年,邮政专营的信件标准一度降至150克以下。
事后回顾2003年,这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一个关键的转折年份。
急切想要扩大规模的一众企业看起来找到了市场化扩张的道路,但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放大,包括中国邮政在内的国字号玩家已经感到了压迫感——到2006年的时候,以快递业务量计,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市占率分别为58.4%、27%、14.6%,民营企业超过外资成为中国快递行业第二大实力。
02 电商带来黄金时代
也是在2003年,中国快递业迎来了最大的变量:电商。席卷全国的非典让电子商务快速流行,人们喜欢上了刚上线的淘宝,快递业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早些年,快递和配送是两码事:快递更多指企业公文、样品的运输,后来的电商个人对个人、企业对个人,才被叫做配送。再后来,行业内统一的说法是,商务时效件和电商件。
电商兴起以前,商务时效件几乎是快递业唯一的单量来源,但在电商出现以后,电商件的比重持续走高。2012年以后,电商件成了中国快递行业第一大市场。
这种来自需求侧的冲击,将很快反映到快递企业这一供给侧。2009年民营快递企业正式获得合法地位后,快递业驶入高速车道。
2011-2016年,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的双重冲击下,快递行业每年的业务量增速达到50%-60%,年均件量超过百亿件。
在这之前,宅急送一度是顺丰唯一的直营竞争对手,但它没能扛住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电商红利到来之前退出了牌桌。
反倒是顺丰,经历过2002年加盟转直营的系统化改造之后,它又在2004年的非典期间尝到了空运的甜头,到2009年,顺丰航空成立,让它在商务时效件领域的地位日益稳固。到2012年,顺丰成为仅次于中邮速递的第二大快递企业,市占率近20%。
通达系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2007年以后,他们陆续接入淘宝生态,后者逐年上涨的GMV,成了他们稳定的单量来源,为了挤占更高的市场占比,他们通过加盟制的方式不断扩充网络,业务重心也转移到了电商快递。
这一时期不得不提的还有京东和阿里。刘强东2007年力排众议,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马云则在2013年明确表示阿里不做快递,但它联合顺丰、三通一达共同组建了菜鸟网络。
菜鸟网络是中国快递业的一个特殊物种,它跳脱出了快递行业重资产运营的模式,不自建网络发展快递业务,而是得益于同系淘宝在电商件资源上的优势,将快递企业网罗在一起,希望借此提升物流行业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