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囤货了吗?
受疫情影响,囤菜、囤罐头、囤冰箱之外,预制菜同样拥有姓名。 身处上海和上海周边的预制菜创业者告诉开菠萝财经,预制菜的确搭上了囤货的顺风车,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上海市民。 有C端预制菜创业者表示,近一段时间,上海的生鲜、团购平台和部分贸易商、事业单位,都在与自己沟通,问是否能从杭州、宁波甚至福建调货,把预制菜产品加到抗疫包中。 加入到上海预制菜战场的,还有过去做冷冻食品、冷链物流相关的To B公司。有公司原本在华东市场做B端预制菜业务,上海突发疫情后,紧急入场C端,通过团长把预制菜送到上海消费者手中。 不过,囤货的人,有的没选择,有什么囤什么,对于有选择的人,预制菜未必是首选。 一些身在北京、深圳和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对开菠萝财经表示,他们优先囤的是米面粮油、冷冻肉,其次是速食、干货、奶制品。因为可选择的菜品少、对健康度不放心、曾尝试过口感不及预期,此次并没有把预制菜加入囤货清单。 即便是家在上海浦东、存货告急的程石,也没考虑过预制菜。据他观察,一旦有选择,会做饭的人优先囤的是肉类和果蔬,他不会做饭,此前囤的是方便面、自热饭。 有预制菜创业者同样泼了一盆冷水:囤货潮下,的确让一些人开始“愿意尝试”预制菜,可就算有公司在部分渠道闪现高光时刻,参考意义也不大。看似“天赐良机”,但站在局内看,尚在教育市场阶段的预制菜,还是很难抓住机会,创业者们还是谨慎为上。
囤货,预制菜还排不上号?
今年3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多地的人们争相囤货,囤什么,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他们分为两类,会做饭和不会做饭的。 程石对开菠萝财经说,常做饭的朋友,抢的是果蔬组合套餐,一般是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每日优鲜一起上。他不会做饭,在吃完之前囤的方便速食后,买过熟食,最近在吃即热盒饭。 他注意到,刚刚封控的前几天,外卖平台上多是售卖熟食的,封控7天左右后,社区团餐平台上开始出现半成品预制菜,不过,多是30份、60份起团,经常因为数量不够,成团失败。 向上海供应预制菜的公司之一找食材,其创始人崔恒亮从一线了解到的情况也是如此:一些常做饭的人,优先囤的是日常做饭所需的原料,如肉类,而不会做饭人们,囤货的首选也不是预制菜。
找食材面向的核心区域正是这轮疫情的重灾区华东地区。在上海疫情期间,公司尝试通过to C的团购平台,直接面向团长,为C端消费者提供预制菜。 但过程不算顺利。表面上看,人们的囤货热情高涨不假,可“什么是预制菜”,许多人并不知道。 面向C端消费者的团长,对这一点最有感触。崔恒亮表示,很多团长发现,人们对预制菜的认知度不够,接受度不高,当居家隔离八天、十天后,预制菜才开始好卖一些。物资紧缺、选择变少,的确让一部分人“愿意尝试”预制菜。 近日,一位消费者跟崔恒亮沟通时说,做饭耗时费事,而且自己只会做三四道家常菜,几天后开始买预制菜,为的是满足口味多样化、做饭便捷的需求。换句话说,疫情期间,家中囤货告急,预制菜的“身份”依然是厨房的“备胎菜”。 囤货潮中,谁在囤预制菜? 身在上海周边市场,崔恒亮收到的反馈是,主要是三类人,情侣、有孩子的家庭和一部分单身女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原本就在家做饭,不是外卖主力人群,就餐更关注健康,而非图方便,“绝对不是囤方便面、速食的用户。” 三餐有料CEO林志勇则认为,囤预制菜的主力是年轻人群。不会做饭的他们,就算抢到生鲜也不会做,当外卖送不到,煮一下、微波一下就能吃的即热、即烹型预制菜,需求自然大涨。作为一家门店落地在华东区域的预制菜新零售平台,三餐有料感受到的囤货需求不算集中,不过,今年3月以来门店的营收数据有比较大的涨幅。 不可否认,疫情客观上利好预制菜行业。多位创业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同行在教育市场上的投入变多,用户接受度有所提升。 但许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对市场的判断依然保持理性,表示不会把特殊时期的消费频次作为参照,当人们走出家门,在家做饭的频次会大幅降低,这段时间买过预制菜的消费者,就算在家做饭,所需的材料也会完全不一样。 “疫情过后,物流恢复,随着上海物资充裕,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崔恒亮说。
主食热、没机会;菜肴冷,难创新
囤货热,预制菜小火,也不代表所有的预制菜都能搭上车。 不止一位创业者对开菠萝财经表示,主食面点在C端消费者中接受度较高,卖得更好。找食材近期在上海做198元、298元的团购套餐时,一些在测试阶段的种子用户强烈要求,套餐里不能全部是菜肴,要配上主食和部分点心。 不过,预制菜肴中也有“黑马”。让崔恒亮意外的是,有许多上海用户愿意尝试购买一些非家常类菜肴,比如酸菜鱼、高客单价的牛肉类制品。 这两个信号,不太妙。 先看预制的主食点心。 它诱人的一面是,接受度偏高,现成的市场规模较大,但并非是大部分创业公司的主攻方向。大多数公司是像获元气森林投资的麦子妈一样,以菜肴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