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物流问题研究

2008-03-19 10:53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出台以来,经过2005-2007年三年的启动实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量粮食收购到国家指定的收储库点,并通过网上拍卖形式交易出库,其购销、储存和运输行为,为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和运输又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效果。解决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物流问题,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建立粮食现代物流创造了条件

  粮食物流需要有稳定的流量和流向,需要有完整可靠的信息共享和指挥系统。由政府主导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形成了比较集中、可以控制的粮食物流流量和流向,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物流信息资源。

  (一)形成了比较集中、可以控制的粮食物流量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三年来,由于其单一执行主体和统一拍卖出库的操作方式,形成了从粮食收购、储存、集并、跨省移库、拍卖出库等整个过程的成规模的物流行为。

  收购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占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份额较大。2005年5个南方稻谷主产区收购最低价稻谷833万吨,占5省当年稻谷总产量的10%。2006年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最低价小麦4070万吨,占6省当年小麦总产量的51.6%。2006年5个稻谷主产区收购最低价稻谷838万吨,占5省当年稻谷总产量的10.2%。2007年6省收购最低价小麦2870万吨(截至9月底),占6省当年小麦总产量的36.3%。

  拍卖成交最低收购价粮食的运出和跨省移库形成很大的粮食物流量。截至2007年6月通过拍卖销售的粮食中,2005年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成交74%,2006年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成交45.2%,2006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成交36.3%。这些成交的粮食按合同安排出库,形成巨大的物流量。四批已经安排的跨省移库粮食共计903万吨,主要是小麦,约占黄淮海地区2003-2005年年均国内跨省小麦流出量的53%。可见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物流在我国粮食跨省流通中的重要地位。

  (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粮食物流流向

  最低收购价粮食物流区域特点明显。目前最低收购价政策只限于规定品种的重点主产区,早籼稻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个省,中晚稻和粳稻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7个省,小麦是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6个省。上述主产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9省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地区。这两个地区是我国粮食物流的主要流出地区。其中黄淮海地区2003-2005年年均国内跨省小麦流出量为1691万吨,约占全国国内跨省年均总流通量的15.6%;长江中下游地区2003-2005年年均国内跨省稻谷流出量为1785万吨,约占全国国内跨省年均总流通量的16%。这些粮食的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流向,主要是:稻谷流向东南沿海主销区,小麦流向京津、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等。

  (三)形成了丰富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资源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集粮食供求信息、库存信息、交易信息、运输工具配置信息等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类似于民航运输和全国铁路旅客运输的信息指挥平台)。最低收购价粮食正是建立这种信息平台的最好载体。因为中储粮总公司具有到库点、分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粮食统计数字;国家指定的批发市场网上交易系统具有成交粮食的品种、数量、到站(库点)、时间要求等需求数据;中储粮直属库和部分地方粮库建立了粮库粮食物流动态管理系统;如果再加上铁路部门、运输企业的运输工具配置信息,几者联网,加以整合,便可建立起信息全面、权威有效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二、现有的粮食物流条件不适应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需要

  受当前我国粮食流通设施、运输工具和管理体制等基本条件的限制,我国粮食物流主要是包粮装卸运输,人工搬倒作业,粮食收购、仓储、运输、交易、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信息阻隔、链接不畅,严重制约了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出库。

  (一)收购环节

  在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环节,由于受政策执行中的一些约束条件和现有物流手段的制约,造成粮食物流在此环节不够畅通,成本费用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收购网点少,农民卖粮成本高。由于最低收购价为到库价,但中储粮公司确定的委托收购库点较少,农民在缴售粮食时,不得不雇用机动车,或者以较低价格卖给经纪人,从而在售价上有较大的损失。二是收购环节大多是采用包粮运输,农民或农村经纪人用拖拉机、人力车等将粮食运到粮库,粮库收粮后又要拆包、散装入仓储存。如此工作流程,造成人力和财力浪费。三是多数基层收纳粮库仓容量小、仓储条件差,不能对粮食分等级、分品质储存。这给以后的交易和销售带来困难。即使是优质品种,由于收购环节没有条件分别储存,也卖不了好价钱。

  (二)运输环节

  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集并、运输仍主要是包粮形态,跨省运输工具主要是通过铁路。由于我国铁路运力普遍紧张,运输计划满足不了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出库运输合同的要求,造成跨省运输不畅,相应增加成本费用。据测算,从2006年10月份起至2007年6月,共安排三次跨省移库粮食计划603.45万吨,但每次移库计划的执行都要花费3-6个月的时间,而且每吨粮食的移库运输费用支出都在200元以上。600多万吨粮食的跨省移库,仅运费支出就需要花费12亿元以上。

  (三)交易环节

  受粮源地分散和近三年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最低收购价粮食交易不畅,造成主产区库存持续增加,加大成本费用,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同时也使主产区新粮收购面临仓容紧张的困难。

  上述收购、运输、交易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最低收购价粮食物流不畅,库存积压严重。而按照政策规定,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保管、监管费用、销售盈亏等都由中央财政负担。指定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企业,每收购一公斤小麦(按红、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