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或者说在此时此刻这个场景下,有一句话叫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以我们认为所有事情才刚刚开始。加上目前企业外部环境有这么大的变化,大家面临着模式、成本、销售、现金流以及竞争的压力。在今天的物流峰会上,我想和行业的同仁们一起思考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下,物流从业者、行业从业者到底应该怎么办。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作为京东物流我们在思考,现在已经进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从变化到进化的时代,从单纯的追求增长到有质量的增长的时代。任泽平博士说过,新的5%的增长超过了过去8%的增长的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更长久的高速的增长。
智能或者技术会对物流行业有非常深的影响,有一句话叫“一举一动皆智能”,将来的物流行业一定是智能在各种各样场景下应用的最综合的行业。
在“质变”时代,不再是流量为王,我们要重新思考到底我们的商业本质或者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我们内部的管理效能图。上面表现的是成本、效率、体验,这是所有物流的商业本质最关键的部分,我们通过现在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更好地推动了成本、效率和体验的变化。我们认为成本、效率、体验能达到极高水准的公司,才不用担心经济的起起伏伏,一定能穿越任何的经济周期,成为伟大的企业。
物流是供应链最核心的承载点,所以从成本、效率、体验的角度出发,对于供应链的从业者来说,从以往货物的搬运减少次数变成对供应链的思考,从原来货物的搬运变成对预测、采购、生产,包括交付全链条的优化。在过去的十年,京东物流已经进行了优质供应链服务的实践。
在当下中国发展阶段,我们有能力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把我们的供应链能力推广到全球,在全球建立供应链的体验。从消费者、全球商家、全球供应链的体验者,包括生产制造商的角度,可以看到“质变”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里我发出一个呼吁,希望在“共生”的合作下,京东物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和全球的合作伙伴一起,携手搭建全球供应链基础网络,也就是GSSC,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通达,优化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一起共赢。
GSSC的概念在几个月前我们就提出来了,过往的几个月还在不断的优化。我们在泰国、印尼、美国,已经做了很多实践。全球的智能供应链网络主要从两个建设点来看,一是通路网络,我们通过通路网络的打造来提升效率。二是智能平台或者叫技术智能平台,通过技术智能平台的打造来提供相应的技术手段。因为通过技术才能很好地连接到资金、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优化。通过这两个网络的打造,希望能够给客户、行业和社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过去十年,京东物流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我们采取的是全网覆盖的模式,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大家最熟悉的仓配,供应链最基础的仓网的模式,在中国,甚至在全球我们都是非常领先的,十年前我们就建立了京东的第一个仓库,通过不断把货物放在离客户更近的地方,2010年就达到了“半日达”的时效,让非常多的商品快速地送达到用户的手里。
过去一年我们做了即时配送的模式,通过实时的快递网络,即达达网络,对生鲜产品和超市的产品进行送达。去年我们推出了京尊达的产品,使这些产品能够在60分钟以内送达到客户手里。既有分钟级的送达,又有小时级的送达,也有当日达的方式,最终使京东做到有信赖又快,这也是京东物流一直秉承的竞争定位。
我们还会挖掘新的场景,前面讲到了食品,后面我们还会挖掘其他的场景,比如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如何通过快速的网络送达,让汽车行业的物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通路网络还有全链共生,在“共生”里面一个网络的打造不可能只有京东物流一家,也不可能是京东物流和几家公司,一定是和众多国内外企业一起建设这个网络,这也是“共生”的核心。过去一年,京东物流和中储、安得等企业打造了100多万平米的京东云仓,每天的订单量超过几十万单,配送端可以让货物完成实时的配送。海外我们也与海运、航空等企业合作。我们相信在合作中只要秉承提高客户的体验,提高中国乃至世界物流行业的竞争力,以此为思路,一定能够在各个环节共同去打造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的建设。
讲到全球,我们在提出GSSC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个目标,叫双48小时。第一个“48”是指从中国到全球或者全球到中国,48小时内通达。第二个“48”是各国本地的交付。在中国,次日达已经成为物流的标配产品,当日达即“211”在七八年前就已经达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物流的时效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把印尼原来需要一周以上的物流时间压缩到85%的订单可以在次日到达。今年9月份,在泰国建立了京东的仓储中心,相信一年以内泰国当地的货物也能完成48小时的到达。我们跟各个航空公司也有各种模式的合作,确保了通关的合作,确保了全球最优的商品、中国最优的商品48小时双通达到世界各地。
通过全网的覆盖、全通路的覆盖,让京东物流和合作伙伴能获得全球客户和消费者充分的信任。从“Copy to China”到“Leading the Change”,中国的物流模式已经开始在世界领先,我们越来越认为京东物流有能力把我们硬件的技术和软件技术覆盖到全世界。
再简单说一下智能的平台,即软件。京东物流有近3000名研发人员,我们打造了一整套的智能物流体系,过去十年京东物流很好地把我们的信息系统和各种场景做了一定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光是跟系统,也和我们的硬件做了结合。在上海,我们的无人仓信息系统就和来自于世界各地最顶尖的智能设备做了充分的结合,很好地提高了效率。
在展示区,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无人设备,像是无人车、无人仓,上海的无人仓已经有上千名参观者去看了,它通过智能技术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提高了效率。我们计算了一下成本,累计十年可以降低30%以上的成本。我们的重型无人机已经生产下线,硅谷团队和国内团队会把我们的重型无人车在2020年进行商业化运作。还有无人配送机器人和无人站点,在全国非常多的城市,包括雄安新区已经开始了正常的配送工作。
除了这些硬件以外,我们还特别希望实现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数据化。因为供应链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库存,减少企业的压力,助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帮助整个产业端达到快速的数据化,真正地达到C2B或者C2M的生产,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库存减少。同样通过数据化的监控,把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因为只有通过数据化的监控和优化,才能真正地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比如我们跟雀巢从去年开始就建设了预测销售和补货的平台,大大地提升了双方的供应链协同,也显著地减少了雀巢在京东和线下门店的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