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至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且在2020年初疫情影响的助推下,生鲜电商羽翼渐丰,正持续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海量订单。
根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数据显示,2018年,冷链物流业总收入近2900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1400亿元,5年增长近一倍,年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而今年冷链物流战绩预计将更上一层楼。
虽然目前冷链物流遍地开花,京东、苏宁、顺丰等电商物流巨头纷纷入局,我国冷链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毕竟起步晚、基础薄弱,其发展成熟度距离国外的冷链运输网络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目前“断链”问题依然严峻。
食品类的冷链物流在流通从前端产地、中端流通生产、仓储、分拣、包装、运输、溯源、再到终端入库、小包装出库、直到末端的签收,长链的组合模式的转运与联运是冷链物流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冷链运输率仅为10%-20%,与发达国家80%-9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受制于较低的冷链运输水平,我国每年仅仅是果蔬一项的损失金额就有上千亿元。据专家估计,我国易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25%-30%,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没有冷链运输保证。
冷链运输率低是造成货品损失率高企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全程温湿度的管控不足也是主要原因。如在“最前一公里”方面,由于企业对冷链认识不足,很多农产品没有进行田间预冷,导致产品进入冷链环节之前品质已受损。在预冷方面,我国预冷果蔬的占比一般仅为10%,而国外高达95%-100%。
而在运输过程中,本应全程低温保存,但企业为了降低冷链物流成本,间断性的关闭制冷设备,造成冷链中断,产品的保质期大大缩短,再加上产品预冷缺失造成的损坏,相关产品的损坏率自然高企。
除了预冷、运输过程,冷链物品消耗量的激增,对于库存管理也是一大挑战。如何处理好库存问题一直是物流行业的主流问题,而对于温湿度有特别要求的冷链物流来说,更是如此。其次,如何将过期物品及时进行处理、如何快速盘点大量的冷链食品也是行业聚焦点之一。
同时,冷链的“最后一公里”同样对冷链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国内生鲜电商很难盈利的部分原因就出现在冷链运输上,冷链成本占到总成本的40%。很多中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难以兼顾冷链“最后一公里”,水果、生鲜等产品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脱冷”造成损坏的案例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