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加强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服务透明度和时限水平,加快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配送、同城寄递、仓配一体化等服务,实施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服务创新,实现标准化产品、个性化产品和混合型产品并存互补,提供更透明和更及时的信息跟踪,更丰富的增值服务和产品选择,避免低层次价格竞争。推动邮政企业对外提供基础网络服务,向社会提供公用场地和设施设备。
深化产业协同水平。推动邮政业深度参与产业分工,推进“快递进村”,整合邮政、商贸、供销等资源为花卉、中药材、茶叶、蔬果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一体化服务,推广“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模式,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引导重点企业对接采购型电商和定制型电商,优化寄递服务流程。
(三)推动数字邮政发展
提高行业数字化水平。构建“1+16”邮政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邮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动省、州市邮政行业的数字资源融合,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开展大数据运用分析,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运用与共享。推动邮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与服务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推动邮政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构建互联互通、整合协同、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监管支撑服务体系。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寄递渠道的安全防范工作。优化跨境邮件监管中心场地设置,集中配备安检设备。
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寄递全流程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仓储、运输、配送和管理等作业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邮政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中高端寄递服务供给,发展供应链管理、冷链快递、仓配一体化、无人机运输等服务,实现寄递位置服务、安全监控、仓储管理、分拣配送的便捷化、智慧化。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引导邮政企业和重点快递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创设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服务等专业机构。
(四)推进安全邮政建设
健全行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中央和地方安全监管共同事权,构建“1+16”邮政业安全发展中心体系。完善与公安、市场监管、安全、交通、海关、铁路、民航等相关部门的安全防范联合工作机制,推进实名收寄人脸核验建设试点工作。推广行业禁毒“1+2+8模式”,健全完善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邮政分中心功能,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维护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加强行业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督导企业建立内部应急处置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推进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昆明)建设。
推进“智能+”监管。按照国家邮政局要求建设绿盾工程,做好统一数据接口改造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提升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推进邮政业大数据监管系统项目建设。打造邮政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体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推进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邮政业安全生产设备配置规范》强制标准,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主抓、企业主办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机制,强化对未达标企业的检查力度,推动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其余企业全面开展标准化创建。
(五)优化跨境开放能力
推进边境口岸枢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和国际邮件(跨境快件)处理中心。加大对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的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完善国家邮件互换、国际快件监管、国际跨境电商通关、国际班列集散换装和集疏运功能设施。推动邮政、快递企业融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推动将快递分拨处理中心、保税仓等跨境电商进口设施纳入综合保税区、自贸区规划。
拓宽国际通道。完善国际运输通道和寄递网络布局,积极参与昆明国际航空枢纽的货运功能升级,提升昆明长水机场航空货运场站对邮政快递服务的功能适应性。加密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境内川渝、江浙沪和珠三角枢纽机场的货运联系,扩大品类,发挥腹仓运力优势。推动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全货机运营,提升航线资源的收益性和稳定性。积极利用泛亚铁路网资源,创新铁路运邮快件模式,发展空铁、公铁联运的跨境寄递通道。
提高通关效率。增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商务、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交互,在通关、边境换装、转关以及信息交换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提升国际化服务效能。推动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邮件快件绿色通道。支持邮政企业探索实现邮关、商关和跨境电商出口“三关合一”。增加国际快件进出口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通关、换装、多式联运能力和一体化服务水平。
推动数据对接。推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海关之间的数据对接,实现进出境邮件快件申报传输全覆盖。提升邮关信息对接力度,推广邮政、快递、海关、运输部门之间对邮件快件电子数据的预交换和预处理系统,开发完善邮递物品监管系统,有效提升通关效率,配合海关加强行邮监管,推动通关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六)推进绿色邮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