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不懂零售,零售人不钟爱互联网——社区拼团洗牌后的新一轮崛起,又回到“人”上。
来源/鲸研品牌实验室(ID:JingyanLab)
作者/洪志西
社区团购这几年的发展开始慢下来了。
同程生活、食享会、十荟团、橙心优选等公司的转型与掉队,正推动社区团购走向洗牌的下半场。
就像《晚点LatePost》文章所说的那样:
各家公司已经投入了数万员工和百亿亏损,他们没有退路。过去,他们做好一百件、一千件事事对应的是十亿、百亿级的利润,今天,他们要做一千件一万件事,试图减少一毛甚至一分钱的成本,才能向盈利靠拢——但这就是现实。
在社区团购经历“九不得”监管之后,慢下来挖利润成了所有公司的想法,只是这个过程中很多业内人却摇头说看不到希望。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原本的互联网生意回归成为了零售生意,原本的社区团购出现了商业模式的逻辑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交易链路倚重于人,可人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市场切入倚重高频刚需,而越是高频刚需越不赚钱;
规模增长倚重社群运营,而零售最为考验后端供应链。
01
交易链路倚重于人
可人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曾说,别被大和快迷惑,商业的本质还是效率。纵观商业史上所有大败局,在那些系统性风险以外,大多源于企业增长没有效率。
人类商业史上第一次效率大跃进,应该是1913年福特汽车高地工业园建立的第一条生产线。
通过流水线作业,福特将每一个生产环节标准化,使得一辆T型汽车的组装效率提高了8倍。在那之前,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一年的汽车产量只有12辆。
在后来的商业发展中,“标准化”成为高效的标志。
创新商业模式,再造运营模式,企业家在这些顶层设计上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你的每个环节是否实现了最大的标准化?
社区拼团显然没有。
这个行业的交易链路很简单,首先平台招募社区团长—团长建群开店—吸粉引导用户下单—汇总订单需求统一向平台采购—平台接单向上游采购并配送给团长—最后由团长分发商品给每个用户。
整个流程下来,团长成为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枢纽。可惜的是,团长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社区拼团平台而言,在团长的招募标准上,他最好有一定的运营能力,在社区的人脉影响力也应当不错。
理论上说,咱们村的村长很适合干这事儿。
事与愿违。就目前社区拼团平台上的团长来看,退休的阿姨、赋闲的宝妈占比不小。质量稍微好点的,可能就是楼下个体便利店的老板,或是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
在松鼠拼拼此前的团长招募政策中,其中一项就是0学费学习社群运营。
据媒体报道,在这些运营培训中,都是松鼠拼拼全国团长管理中心负责人车海燕现身说法。几十个城市穿梭,讲述一线实操经验、分享社区新零售的发展路径等。
除此之外,大多社区拼团平台还会在线上培训团长运营技巧,大致培训时间为7天。7天之后,团长正式营业,平台还会通过补贴的方式帮团长获客。
总之,平台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长,势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现实是,平台在这个社区只有一个团长,但这个团长在该社区不只一个微信群。通过平台的补贴导流,团长借着平台赋能另建社群、夹带私货等现象常有。
此外,你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团长,可能下一秒就去了竞争对手那里。
随便打开一个社区拼团的微信小程序,只要用户切换社区,他就能够看到当前城市内所有团长的姓名、店铺地址和联系方式。
这也方便了新涌现的平台们挖角。当前,团长月佣金大致在3000-10000元,悬殊的收入差距下给了竞争对手加价挖角很大的操作空间。
如何杜绝成为一家免费的团长培训学校?这是社区拼团的难题。
02
市场切入倚重高频刚需
而越是高频刚需越不赚钱
团长问题之后,就是选品问题。
而今互联网商业逻辑下,都是先打造一个爆款,引起社会化关注,从而提升平台的品牌影响力。
但社区拼团按照这个思路走,就吃难得多。这个行业目前提供的SKU不超过100个,且大多是高频刚需商品。
这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毛利低,如果非要在这些产品里打造一款爆品,那想做到保本其实就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