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结束主题分享后,徐凯博士(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港航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航运创新联盟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也分享了他的观点。他理解的“端到端”,其实是“Hand to Hand”。在针对“端到端”的具体实践中举例,过去一年,马士基先后收购香港利丰物流(亚洲)、B2C Europe(欧洲)、Visible SCM(美国),其实是为了开拓更多B2C市场。因为托运人在卡车运输、仓储和交付等陆地物流环节的支出是海运费的8-9倍,马士基通过资源控制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更方便服务C端客户,从而拓展端到端供应链服务。马士基“上岸”是为了赚取利润,而历史经验表明,单纯是运力的规模化增加带不来利润,只会造成班轮公司之间的内卷。另外,他希望国内的国际货代企业也能够抓住“端到端”这一剩下为数不多的机会,不能只盯着国内和出口,而应建立跨国供应链思维,把服务延伸到国外,增加利润附加值和客户粘性。
马士基远东区港口操作经理及欧洲线运营经理隋成锐认为,马士基将“端到端”综合服务作为重要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从企业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过往马士基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除了航运物流,还有造船、造箱、石油勘探、油轮、银行、零售超市等业态,主要考虑点之一在于风险对冲。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行业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马士基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把非主营业务剥离,集中精力放在全球航运和物流业务上。“端到端”符合马士基的发展战略,也符合公司更深度服务客户的理念。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发展“端到端”业务,马士基才能消解班轮行业的强周期影响,更好地生存并持续性发展下去。隋经理随后详细介绍了马士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决策,并对目前的客户群体分类及产品做了讲解。虽然受疫情严重影响,班轮公司的船期准班率出现普遍下滑,但马士基始终名列前茅。至于港口拥堵问题,非班轮公司自身所能解决。
当天参加研讨会的线上线下小伙伴也踊跃提问,壹沓科技副总裁陆玥代表他们问了一个问题:船公司纷纷上岸后,货代公司还有生存空间吗?徐凯博士指出,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的细分市场。班轮公司发展“端到端”业务,不代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能做到滴水不漏,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最终决定货代生存空间的不是船公司,而是货代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能否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未来海运运价肯定会回落,届时班轮公司的日子未必好过;而随着头部货代不断获得资本的加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货代行业肯定也会发生整合,总数量会减少。另外,制造行业的资本实力远大于班轮行业,他们对未来国际航运行业版图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 隋成锐经理补充说,班轮公司不可能一统天下,影响因素包括客户的忠诚度、班轮公司的服务能力、货代的专业性、市场保护、政府干预、反垄断调查等,货代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最后,赵一飞老师总结道,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观点在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同样适用。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生物都有生存的必要,无论是班轮公司还是货代,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能否抓住机会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