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配一体化是新物流的发展趋势

2022-04-18 12:06

  特色仓储是基于某些特定产品的高频需求,专门就该类产品所需时效、安全性和产品质量进行仓的搭建和设计。其中,冷链仓(包含产地模式和加工中心两种业态)是特色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前置仓中某些环节也与冷链仓存在相似处。

  • 冷链仓储是利用温控设施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并对商品实施存储与保管的行为,只有让存储商品处于规定的最佳温湿度环境下,才能保证存储商品的品质和性能,防止变质、减少损耗。

  • 冷链仓辐射的对象分为B端线下门店和C端用户,B端门店也起到一定范围内在线上和线下分别辐射C端用户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门店如盒马鲜生和苏宁小店等。

  • 冷链仓储对存储设备和环境的要求都很高,装载单元和集成单元的非标准化、定制化关联到冷链设施的基础技术数据。仓储环境下的控制要素如产品特性、仓储设备等也对管理和作业有直接影响。配送环节中,循环利用的冷链保温箱和针对偏远山区的一次性低成本泡沫箱也是电商巨头针对配送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的策略改变。

  通过收购和合作加强末端网络生态建设,电商模式下的即时配送

  阿里从建立之初便定位于底层服务商的角色,在物流的这个环节涉及到国际、仓配、末端、农村等多维度物流网络建设。对于阿里而言,战略性的投资与收购和搭建菜鸟的物流网络是两类相辅相成布局物流的方式,但两类方式的核心都是基于仓配一体、落地配等网络升级的逻辑优化仓配环节。

  1)投资与并购:加强末端网络生态构建

  • 电商物流以及快递企业普遍在以当日达、次日达、小时达为代表的时效性产品上不断突破,用户体验更好的同时,降低了边际成本。其中阿里巴巴将下沉价值高、时效性强的末端不断丰富,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与战略投资等合作。

  • 首先,在末端网络辐射最后一公里服务下的菜鸟驿站,是菜鸟联合主要的快递公司“三通一达”、顺丰、百世等共同合作,推进快递“最后100米”多元化服务。其次,新零售业态的典型代表盒马鲜生则是基于线下门店的“带货能力”,通过门店的辐射能力设立小型前置仓。用户可基于盒马app下单,门店前后端的末端网络则会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同时盒马鲜生的仓储还具备冷仓的温度控制单元。最后,还有单飞的饿了么蜂鸟以及阿里战略投资的社会化运力平台点我达两款即时物流类产品,借助各自的智能派单和调度能力,以及涵盖餐饮外卖、生鲜配送、商超宅配的配送经验,在末端网络满足用户的即时性需求。

  菜鸟网络以数据思维调配仓配服务,共同构建基础设施完善环节

  菜鸟网络:统一顶层数据加强仓配效率• 对于行业而言,菜鸟网络的价值在于统一仓配环节和大数据规划分配,优化物流行业费用结构和配送时效;对于阿里自身而言,菜鸟则既承担了购物(物流)体验提升的职能,又在“资金流”和“商品流”之外,弥补原来“物流”数据的缺失,全面掌控电商全链路数据。

  • 菜鸟相比传统点对点的模式,变革了配送环节的过程。, 通过自建&整合各家中心仓资源,进一步结合“三通一达”、百世、顺丰等快递公司的运力资源,平衡配送时效降低单票成本。进而通过菜鸟驿站等最后一公里服务,丰富配送选择。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菜鸟物流市场接入142 个城市,3879个仓库,总仓容面积5212万平米。在整个2018年中,快递单量达216亿件,占同期电商快递件70%以上份额。

  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数超一二线,自建仓库运营达55个

  2018年6月,京东与新时达和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9月又和ABB签署战略合作,表明了京东在物流自动化的决心。而从京东的财报数据也显示,在自动化仓储建设上,京东的投入力度不减。• 京东2019Q1财报显示,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运营超过550个大型仓库,运营20座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基础设施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

  • 从物流收入来看,京东物流全年收入123.8亿元,同比增长142%,自建仓库面积保持在250万平方米,仓库运营数量达55个,相较于Q3表现无明显变化。• 从用户数量上看,2018年是京东首次三线及以上城市用户数量超过一二线主流城市。同时,借助腾讯的社交基因,京东现有1/4的新用户数量来自腾讯的转化,在渠道下沉的过程中将更多借助拼购app等工具,开拓低端市场提高利润率,更多地刺激平台剩余的长尾用户进行消费。

  • 京东物流以价换量的方式捕捉到了足够的忠诚客户,补贴力度有所减小,尽管利润率阶段性改善,但扭亏或尚需时日。再尝试了类似7Fresh的新业态业务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后,京东更多的还是把精力放在电商基因下的商城和提升物流效率上。在3亿存量的用户基础之上,更好地提升物流效率和理性选择新业务,才是当务之急。

  京东电商基因决定服务消费者时效,仓到端模式拉近距离

  京东的物流模式和苏宁在仓配体系的角色和流程是相似的。但都区别于快递型企业注重“点到点”的分拣配送模式。

  • 这样的模式差异源于各自运营思路的不同。京东作为电商企业经营自营的物品和第三方的客户物品,从卖家角度出发更注重仓储的物流枢纽作用。通过构建全国多层次的仓储网络推动自营商品和第三方产品到离消费者更近的位置。提高物流时效和客户体验,“以仓代运”。

  • 相反,快递的模式更重视提高运货速度,通过运输效率和自动化分拣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体时效,规模化带动单量,降低物流成本。

  • 京东在2018年10月推出了个人快递业务,仅限北上广三个城市,基于仓储的网络布置进而向快递业务进发。

  京东一线仓配人员数量约为12万人,相较于顺丰的30万收派人员尽管有差距,但在服务时效和末端服务水平上还是拥有着服务主流城市人群的基础。

  加强供应链管理,以物流科技带动基础设施提升新业态效率

  物流行业的格局不断震荡。不论是达达、品骏发力C端业务,开展升级个人件服务;还是申通与阿里菜鸟业务签订合作协议;亦或是5G的到来让苏宁物流、京东物流和德邦等企业跃跃欲试;还是美团、饿了么蜂鸟对即时配送业务的开放等。都标志着新的业态下,对物流时效和物流形态有着进一步新的要求。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