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磨洋工”、“大锅饭”的关键,既在于不讲情面的“退长还员”,更在于“如何给能跑的车加满油”。
自2020年之后,一重来了一场薪资结构大调整。营销、高科技研发、苦险脏累差、高级管理、高技能这五类人员,开始获得了分配上的倾斜。
在一重职工的东北口音中,“多挣俩钱儿”一直是个愿望,但在旧格局中,它也只能是个愿望。当调整方案开始执行时,市场化改革的威力,让愿望变成了触手可及。
高管的收入,最高和最低差距可以超过3.5倍;靠着基本薪酬+项目研发计提+成果转让计提”的薪酬体系,研发人员最高可以拿到百万以上的年薪;而那些“最能卖”的营销人员,薪酬自此上不封顶。
一重的改革,很快就收到了对应的效果,在改革的同年,它的营业收入就同比增长了45.8%,净利润则同比增长了86.77%。在它交出的最新一张季报中,营收收获了15.62%的同比增长。
如果说一重的转型,是在战术层面顺应市场化机制,那么在中国华能,市场化改革的含义,则更多停留在战略层面的思考。
2019年,从国家电网调来的董事长舒印彪,看着华能的一摊业务,打算好好“折腾”一番。
2002年电改后,中国华能曾经长期位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但面子之下,却有个让人坐不住的里子:华能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只有33.18%,在五大集团里倒数第二,其中大部分还是水电的老底子。
相比之下,全球最大光伏运营商国电投,其清洁能源占比已超过50%。国家能源集团虽在五大集团里排名垫底,却稳居全球风电运营商之首。
眼看同行们在新能源领域“风光无限”,华能却只能“水深火热”,对着高管团队,舒印彪撂下了一句话:
“所有人都知道我快到退休年龄了,是顺利混过这三年,还是把这三年当成五年、十年来干?我选择后者!”
作为当年特高压工程的深度参与者,舒印彪的手笔自然从大处着眼。他对华能的改革,可以总结成两个字:布局。
2019年5月,华能抛出了一项“1600亿计划”,声称将与江苏省政府合作,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紧随其后的,是华能与甘肃、内蒙古、西藏、吉林一串省份的签约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每逢一省,舒印彪总是会亲自拜访各省领导。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在国内的体制机制下,他央企副部级干部的身份,可以帮助华能获得更有利的对话基础。
华能在华东、西北、东北的三线出击,其实并不难理解:在风电、光伏平价时代的趋势下,它要通过抢跑式的转型,尽快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巨头。
▲来源:中国华能
从另一个侧面上观察,这种布局则是央企对市场化机制的顺应——没有哪个能源行业的企业,会对新能源领域的进取熟视无睹。
在一系列的国企改革中,社会化职能的剥离,是最特殊,也最艰难的一类。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风汽车十堰基地、河北开滦集团古冶矿区、陕西有色金堆城钼业矿区……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它们是企业,但却像个小城镇,从独立供电供水,到职工洗浴理发,所有的公共服务一应俱全。
长期的“企社”合一,让这些分支公司成为国有企业中最庞杂的形态。企业的效率、负担和财务报表的规范程度,都因此变成了“跑不快、解不开、理不清”的一团乱麻。
但在砍掉了所有的社会化功能后,那些“企社”合一的公司自此荡然无存,行政体系和居民被划拨给地方,那些曾经承载了无数“厂矿子弟”青春的岁月,自此成为了回忆。
从打破大锅饭的一重,到战略市场化的华能;从到因供给侧改革而来的中国宝武,到剥离社会化职能的油田和矿区;从为避免同质竞争而合并的中建材与中材,到为互补短板而重组的中电投和国家核电……
以及更多合并、重组、转型、聚焦主业的国有企业。
国资委显示显示:2016年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万余户,占总户数的38.3%,且均将管理层级砍到5级以内;“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
到2022年6月初,1.29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2.63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均已设立董事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9.6%、96.7%。
它们的改变,无论主动与否,速度快慢、力度大小,有一个方向却明确地一致。
在国资委的官方文件中,它被这样表达:“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的就是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
但在简单的民间语境中,目的只有一句:新时代,需要国企更能打,更能担。
2020年1月23日,中国建筑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陈卫国接到了通知:武汉市决定在蔡甸知音湖畔,由中建三局作为总牵头单位,修建一座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
中建三局身为扎根武汉的央企子公司,饮长江水,食荆楚粮,逢此大考,困难再大也要挺身而出。除了中建三局,整个相关央企也都开启了紧急总动员。
一场真正的央企大会师,开始了。
中国中铁用23个小时完成了医学技术楼主体钢桁架的现场拼装;中国铁建拿下了ICU病房施工任务;国药集团解决了医院的安全和环保技术;中国宝武送来了通风管道所需的热镀锌钢板、中国五矿送来了12mm螺纹钢、三峡集团运来了4500平米土工膜……
历时10天,火神山医院从设计到建成的全部工作大功告成。在现场虽然只有7000施工者,但站在他们背后的,却是二十八家央企。
火神山与雷神山的胜利,只是中国诸多重大工程中的危情一刻。在这之前,不少人把国企看成无所作为的代表。但翻翻近两年的大事就知道,它们从不曾缺席任何一场超级工程和关键突破。
2020年9月16日,在山东济南,一款商业化柴油机的发布,惊动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