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热效率的提升,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在2020年之前,柴油机的平均热效率是46%,每一个0.1%的提升,都是一次向极限的接近。但这款中国制造的柴油机,成为了全球首款达到50%热效率的柴油机。这个突破,如同人类历史上首次百米跑进10秒。站在它背后的,是潍柴动力。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工程在规建造的大幕由此拉开。在它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21年6月18日,塔里木油田找到了一个10亿吨级的新储量区,这是近10年来,塔里木油田盆地石油勘探的最大发现,在它的背后,是中国石油。
2021年6月28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世界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在它的背后,是中国三峡集团、国家电网、哈电集团、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
2021年6月30日,连接北京和新疆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继连霍高速之后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公路动脉,它的通车,让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的公路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在它的背后,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建集团成为了建设者。
2021年11月13日,全长14.7公里的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福厦高铁的关键节点因此打通。凭借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乘坐高铁看海”的愿望即将实现,在它的背后,藏着中国铁建的身影。
▲来源:中国铁建
2021年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全长1035公里,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它的全线勘察、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和关键性工程背后,是中国中铁。
▲来源:中国中铁
央企在国内超级工程上的“绝不缺席”,在许多时候多少包含了社会责任、资本属性的政治因素,但在它们在海外的表现,却更像是纯粹的产业崛起。
两车重组之后,中国中车集团在2019年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轨道交通业务收入的总和;它的产品已经在一百多个国家服务,实现了发达国家的全覆盖。
由中国中化和中国化工重组而来的新中化,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双双突破万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由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合并组建的中国船舶,2021年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均超过20%,均居全球第一。
中远和中海合并的中国远洋海运,集装箱运力跃居世界第三,实现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六个世界第一。
文一教授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市场是个昂贵的公共品。这句话的一层含义,当然是巨大市场的来之不易。但它还有常常被忽视的另一面:
当一个巨大市场被善用时,可以哺育出何等规模的企业。
从“巨大”到“强大”,国企给出了自己的成绩单:2022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累计实现净利润4723.3亿元,同比增长13.7%。
如果把经济下行的背景因素考虑在内,那么这份成绩单,无疑更增一分成色。
在西藏拉萨与青海之间,每天都有一批大型槽车穿越生命禁区可可西里和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
日复一日穿越的成果,是每天20万立方米天然气,得以从青海的气田送往拉萨,保障着城区居民的用气需求。
▲来源:中国石油
以如此的运输方式,对应1.5元每立方米的售价(年用气量1500立方米以内),这显然是一笔难做又赔本的生意,但这门生意,中石油一做就是十一年。
这究竟是为什么?有两个小故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6年。当宁高宁受命接任中化集团董事长的时候,这家化工央企的五大板块中,最赚钱的是地产和金融业务。
正因为如此,有人向他提了个建议——与其这样,不如少搞点化工,多投入点地产。
宁高宁的回答是:“这不是我们的定位,不是我们的追求。”
中化的定位与追求是什么?宁高宁没有讲。但中化在产业链中位居下游,侧重精细化工,是国内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企业。它旗下的中化化肥,是中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商与进口商,旗下的中国种子集团,是国家级的种子企业;在它的农药业务中,“沈阳院”和“浙江院”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在业内无人不知。
在这个国家,如果没有化肥和农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吃不饱饭,如果没有饲料添加剂,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基本吃不上肉蛋奶。
这大概就是宁高宁所说的定位与追求。
2021年5月,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重组为新的中化集团,成为资产过万亿元、员工超20万人的“产业巨轮”,宁高宁继续出任集团董事长,进一步增强着中央企业在种源、化工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完成了对农业种业板块整合。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更久之前的1998年。
那是北京苏源锦江酒店的会议厅,正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会议。会议的一个议题,是农村和城市居民用电,要不要同网同价。
当年的中国电网体制,城市和农村是两张网。电卖到农村,术语叫“趸售”,但农村电网的基础设施落后,线损太高,要把电送到农村,要顶住巨大的跑冒滴漏,也就需要在大电网电价的基础上再加价。
会上,电力部门的干部讲了一些理由,认为同价不可能做到。
争论之下,言之凿凿,时任国家计委副秘书长的张国宝同志越听越冒火,甩下了一句狠话:
“你有千条理由,我只有一条理由,为什么农村人要比城里人支付更高的电价?!”
在那之后,无论城乡与西东,每一个中国人,都用上了同价、低价、易得的电。在2015年,大凉山上架起了电线杆,中国消灭了最后一块无电地区,也告别了最后一批无电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