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故事,流淌在习以为常的自来水中,搭载在通往每村每户的公路上,甚至随着5G信号传到草原、荒漠和珠峰之上。
今天的中国舟车辏集,人烟浩穰。它的高铁遍通神州,货轮直抵四洋。它可以把20多吨的核心舱送上太空,也可以贡献世界最大的钢铁产能。它可以在十天建起一座千床医院,也可以把通讯基站建到你想象得到的任何地方。
在这背后,是无数在崇山峻岭中默默无闻的架线工人,是无数精进技艺、可以“在芝麻上雕花”的大国工匠,是无数十年如一日栖身实验室的研发人员,是无数在北非的沙尘、南海的波涛中坚守的工程师。
他们的故事,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也没有机会像宁高宁那样,去裁定什么是国有企业的定位和追求。
不过,这并不重要。
很多事,只有国企愿意去做;很多事,也只有国企能够有力量去做。
无论是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竞争中,还是在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里。无论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服务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它们背后的国有资本体系,始终是这个国家的最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