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的区别是,交流慢充是把交流电给到车辆内部的车载充电机,然后转换成直流电给电池充电。直流快充是充电桩已经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直接加给电池。两种方式在车辆内部走的过程不一样,需要车辆有对应的模块来对接。早期的车没有开发直流充电口,所以不能支持。 “早期的车型,在用交流慢充充电时,往往噪音很大,车辆发出嗡嗡的声音,其实就是车辆内部的车载充电机在工作。”他说。
2019年理想ONE上市时,是当时市面上少有的支持快充的混动车型。后来比亚迪量产DM-i技术,2021年之后的一些新车型开始增加快充接口,比亚迪汉DM只能慢充,到了汉DM-i就能用快充了。 快充技术一日千里,车企都在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800V高压快充车型都已经量产了。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混动车型,还只支持慢充。 这由此衍生了一门慢充改快充的生意。 在一些车友论坛中,存在着大量混动车慢充改快充的帖子,可支持的车型包括比亚迪王朝系列的2021款汉、2021款唐,腾势,宝马i3,宏光MINI EV等。
这些车型的用户基数大,改快充的需求强烈。 根据一家第三方改装公司的介绍,改装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要打开引擎盖加一个直流充电口,插在原车线路上,配置相关的充电设备就能实现直流快充。改装套件包括电路分流器、直流充电底座、高压插头以及和直流充电桩进行信息交互的控制盒等。
在电商平台上,也有商家公开出售慢充改快充套件,价格从3000元到5000元不等。 经过改装的车辆,在充电时比较特别,因为充电口是放在发动机舱里的,所以快充时要打开引擎盖才能插枪。
跟正常的充电不同,这套系统通过机舱里电控器上的接口接入车辆的能量回收系统,以能量回收的线路给动力电池进行直接充电。这相当于利用了反向充电机制,所以功率会很高。 很多人对这种改装提出质疑。因为这没有经过厂家认可,可能对质保和售后有影响。另外改装后的充电安全也存在风险,万一车辆在充电过程中自燃,责任归属也是一笔糊涂账。 第三方改装公司的说法是,改装是无损拆卸,有保修售后方面的问题,只需要拆卸下来即可,不影响审车和质保。
一位比亚迪唐DM车主,提车后因为车位没有充电桩,就在网上买了一整套充电转接设备,花费4700多元,一个多小时就能把电充满。后来他安装了充电桩,又把这套设备拆下来转卖。 北京一家汽车维修保养门店的负责人对深途说,改动后可能会影响整车质保,安全方面也不能完全保证。“个人不建议这么操作,过载风险很大。” 在广州深圳等地,经过改装的混动车数量相对较多。因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充电站禁止改装车进入充电。这导致一些未经改装的混动车躺枪。 魏晖对深途说,深圳的一些公共充电站拒绝慢充车进入,不只是比亚迪汉,只要是慢充车就不让进。“保安都培训过。各种品牌的混动慢充车一眼就能看出来。”
何时才能充电自由?
一个好的迹象是,随着技术进步,车企正在推出更多具备快充功能的混动车型,而且搭载的电池容量更大,续航里程更高。 比如比亚迪汉DM-i,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00公里,最高配的版本更是超过200公里;魏牌摩卡PHEV也超过200公里;理想L9达到175公里;问界M5、M7达到150公里。纯电续航超过100公里的车型越来越多,而且燃油经济性也在不断提高。这都会缓解混动车主的充电焦虑。 由于具备了快充功能,混动车也可以使用快充桩了,它们可以在高速服务区合理“占位”。而当越来越多的混动车开进服务区,当遇到假期资源紧张的情况,矛盾就出现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混动车的电池小,充电速度快,所以即便占了充电桩也没事,因为很快就充满了。 蔚来负责NIO Power的副总裁沈斐的看法是,“因为电池小,所以充电快”的观念肯定与事实不符。他统计了蔚来和另外两个增程品牌用直流充电桩充电的单次充电时长平均值,蔚来的充电速度要明显比另外两个品牌快。 那么反过来,混动车的电池小,是不是充电就一定慢呢?也不一定。
刘御对深途分析,电池组的大小,只是充电速度的其中一个决定因素,并不能够直接得出充电时间长或短的结论。 “充电速度这个问题,其实就像给游泳池加水,从0到加满,整个时间花费要考虑两件事:一个是游泳池的大小,一个是水龙头出水的速度。换到汽车的动力电池上来说,就是电池组能够接收的充电速度(功率)和电池组的容量(电池容量)。”他说。 近些年整个产业链技术提升,车辆能接受的充电速度,还有电池容量都大幅增加。这是充电过程短,续航里程大大加长的主要原因。
不过,虽然混动车和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都在增加,但各自的充电速度还是存在差异,它们对充电的迫切程度也不同。 那么有没有可能,对于不同车型,采取差异化的充电方案呢?比如在高速服务区这种场景,将充电功率优先分配给更紧急的纯电动车,相应降低混动车的权重。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及能源方案供应商智充科技软件研发部副总裁孙煜对深途说,智充SaaS云平台V3.0在接入智充的智能充电桩后,通过对用户和车辆的识别,可以区分插混车,从而给运营商提供更细致的运营手段支持,比如设置不同的充电优先级,如功率分配、充电时长或电量限制。从充电桩端技术角度考量,这样能够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