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美国 中国这一产业席卷全球

来源:新浪网 | 2019-09-03 17:15

  遥遥领先美国 中国这一产业席卷全球

  据第日本媒体报道称,全球能源版图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光伏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进入普及期,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对石化燃料的依赖迎来了转机。可再生能源和页岩气的增长让依赖中东地区的能源供给结构也发生转变。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8月27日报道,在上海一座办公大楼的一角,全球知名的中国风力发电机厂商——远景能源的几十名操作员监控着1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设施,这相当于整个日本的规模。  

    报道称,该公司的系统把纯电动汽车(EV)的充电设备、电梯、室温传感器等约5000万个设备进行联网,根据汇总来的信息预测电力需求。如果操作员监控的光伏和风电设施如果能顺利发电,那么就能对纯电动汽车的充电等进行控制,还能掌握可再生能源设施发生故障的预兆。

 

    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存在感不断提高。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表示,中国在截至2018年的10年间,风力发电量扩大至22倍,光伏发电量扩大至近700倍。同一时期全球风力发电量扩大至5倍,光伏发电量扩大至33倍,中国起到了拉动作用。加上水力发电,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占比2018年达到30%,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10%)。

  报道指出,其背景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培育政策中,把可再生能源定位为重点领域。

 

    报道介绍,中国瞄准海外市场,快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中国产光伏面板比日本产便宜30%至50%,2017年中国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1%,而曾经名列榜首的日本却只占2%。

  第3页 /(共5页)报道称,美国的光伏面板产业正在消失。美国在截至2016年的4年间因进口猛增,面板价格下滑60%,美国主要光伏面板厂商陷入合并结算最终亏损。

  报道认为,全球的光伏发电根本离不开中国。  

5.jpg

    报道称,除了产品呈现席卷之势外,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不容小觑。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在2009年超过日本,居全球之首。截至2016年,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美国的1.6倍、日本的两倍。  

6.jpg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报告书中指出,如果全球持续推进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中国作为能源国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强。

  千吨发电站被送入太空!中国正式领跑美俄,将改变全球能源结构

  如今世界上天然气、煤、石油等有机燃料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减少,这迫使世界各国重视起了如何利用清洁的再生能源,其中受到各国青睐最多的还属太阳能。目前已有部分人依靠太阳能做饭、取暖,但想要从太阳上得到更多电量还要依靠太空发电站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近日报道称,中国在太空发电站研发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世界首个太空发电站将在中国正式诞生。  

    其实中国在2018年时就在重庆建立起了全球首个模拟太空发电站实验室,该实验室预计于2021年到2025年之间在平流层建立小型发电站,主要为了积累技术经验,在2030年时将着手建设兆瓦级太空发电站,目前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是先把太阳能电池发送到3.6万公里远的地球同步轨道,再利用微波技术将收集的电力传输到地面上作为能源使用。太空发电站更加清洁发电效率也十分高,据资料显示在太空每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最高可达14千瓦,是地面的30倍之多,这也是我国为什么投入大量财力建设太空电站。  

    在地球上的太阳能电板只能在某些时段收集太阳能,而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发电站能全天候24小时采集能源,但此次工程的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目前人类最大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重约400吨,而一个太空发电站重约上千吨,那么如何建设太空发电站呢?有专家提出将材料采用3D打印出来然后运输到太空,再通过太空机器人组装,除此之外,太空发电站的建设对于能源转换器件、建设材料以及维修技术等都有着很高要求。

    太空发电站的广阔前景也使得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对此开展了研究,但就目前来看,发展现况最好的还属中国,如果建造太空电站计划能正常进行,未来定能形成全球电网资源,能预见全球的能源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先进程度也是远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发电强国。我国在太空发电站的建设上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推动国际空间发电站发展的中坚力量。  

    美国自二战后科技技术水平一直位于世界顶尖,像在3G、4G通讯时代一直由美国制定着标准,其研制的波音飞机也是畅销世界各国,但我国的发展速度也是让世人惊叹,像高铁的建设,我国通过各大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自主研发的高铁引领着世界高铁技术形成自己的特色,虽然许多线路处于负债状态,但在国家的推动下还是依旧形成的一定的规模。而美国就缺少相应的优势,在顶尖科技的人才投入也逐渐掉队,这也是造成其在5G、太空发电等技术上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