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 道阻且长 | 数字进化论

来源:AI财经社 | 2022-08-09 16:11 | 作者:刘璐 赵晨羲

  微信图片_20220718110711.jpg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自动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从产业端到消费者,都有着最直接的触达和感知。8月5日,《财经天下》周刊&AI财经社数字化转型系列沙龙第二期直播,邀请张翔、韩瑞两位嘉宾,以自动驾驶行业痛点和消费者认知的角度,从安全性、车企间自动驾驶技术的对比、5G技术的应用等不同维度展开对自动驾驶的讨论。

  本期直播嘉宾:

  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翔

  汽车知识类up主 韩瑞

  如果你错过本场直播,以下是对直播精华的整理,建议你阅读收藏。

  自动驾驶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张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有1000多万辆,在这样的体量下,难免会出现事故问题。而自动驾驶作为新兴事物,软件技术尚未成熟。一般智能汽车的软件代码超过了1亿行,这么多复杂的软件代码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Bug产生。

  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分为三部分,一是感知层,二是决策层,三是执行层。传统汽车的速度、转向,是根据驾驶员的意志来改变的。但对于智能汽车而言,除了驾驶员的指令外,还会根据感知层的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结合驾驶员的操作指令做统一计算后,给出一个最优算法,发送给执行层。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软件的Bug。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主反应,在有些情况下明明已经踩了刹车,但仍撞上墙或者追尾。

  韩瑞:我们从许多厂商把“自动驾驶”更正为“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们在这件事情上是缺乏自信的。现阶段,出现事故最终的断定责任人依然是驾驶员,“自动驾驶”仍然只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出现。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然后不断去优化。

  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如何实现?

  张翔:针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技术层面研究,现在可能主要集中在一些科学家的探索。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还都只是发生在一些简单的场景下,一些极端情况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安全技术尚未成熟。比如前方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可能会伤害到三名行人,另一个选择可能会伤害到儿童。那么自动驾驶汽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可能是自动驾驶安全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如何解读特斯拉销量火爆的原因?

  韩瑞:特斯拉的销量火爆,主要是因为它的价格优势。在没有产生品牌观念的时候,消费者会看的还是价格。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然后再考虑买什么。相比于同价位的其他产品,特斯拉的性价比非常高,这也是其销量火爆的一个主要原因。

  特斯拉与其他品牌相比,主要做的是视觉的差异化。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单纯用摄像头去解决自动驾驶的方案,落地难度较大。而选择使用激光雷达,配合米波等其他传感器,在远中近各个层级上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才是一个好的方法。

  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

  未来发展的侧重点上会有什么不同?

  张翔:每家车企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特斯拉的与众不同,在于选择了纯视觉的路线作为发展方向。

  特斯拉是车企里最早量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由此积累的数据和信息很多,这是它的优势。另外,汽车芯片的算力也在不断增加。算力越高,就越能保证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可以做实时的处理。而反观其他车企,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较晚,算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数据积累过程。

  5G技术对于自动驾驶的意义是什么?

  张翔:表面上看,5G技术是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的推手,但实际操作起来,阻力也很大。因为要把所有公路都铺设5G信号技术,其背后的成本及投资将会非常高昂。

  现如今,国内已经有城市开展了车联网先导区示范运营路段。但仍存在里程数少、项目进展缓慢、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但5G技术一旦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车主就可以通过5G信号通讯感知汽车周围的情况来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安装摄像头或者激光雷达,甚至方向盘都不需要了。那么,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也会大大减少。

  自动驾驶能否成为

  消费者可以信赖的选择?

  韩瑞:主要还是要依据法例法规方面。除了法规以外,普及率也要提升。当行驶道路上有超过50%或60%以上的车,可以使用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实现了车联网,车与车之间能够对自己的位置进行一个相互的传输和判断,实现了信息流的交互,那么大家就可以放心地去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了。

  张翔:据观察,自动驾驶汽车在近两年内遇到了瓶颈。车企大量生产的是二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而二三级别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另外,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场景千变万化。如果可以把车、人、自行车完全分离,那么自动驾驶技术将会得到很大提升,算法硬件都会变得更简单。但我们正处于人车混合的传统交通系统中,向未来智能交通系统过渡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所以,我们仍需各方供应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