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 | 2011-08-30 15:30

  有人说:在中国,搞冷链物流学术研究的大多缺乏市场实践磨合,而做企业的又往往缺少专业理论总结与指导,这是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我想说两者的脱离其实是短暂的,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经营者终将会建立起属于它的“高度”,在此过程中,会有许多“失控”的企业消亡,会有许多“盲目”的企业撞墙,这是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阵痛,这也是理论与实践在竞争中结合的契机。短暂的成功与失意只是行业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冷链物流业的未来当属那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巧舞营销剑,擅断征战谋”的优秀企业家。

  为力挺中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下列观点供以交流:

  第一.做冷链就是做民生,搞好以农产品为流通主体的现代冷链物流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供需两元制约理论”的观念局限。

  对于市场投资来说,“需求—供应—发展—再生需求”是毫无疑问的拓展循环。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冷库”则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是“促进供需均衡、达到旱涝保收”的“三峡大坝”,失控了就将沦为“囤积居奇的温床”。在现代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和“冷链物流”这三大流将毫无疑问的构成“农产品价格涨跌的必要条件”。

  举例来说2011年的“蒜你狠”现象,就是典型的“游资聚集+信息不对称炒作+暗箱囤货”所为,仅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09年的冷库数量就从1000余洞猛增到近1500洞,按每洞最低储存量100吨计算,总量已达到惊人的15万吨(实际远不止于此)。大蒜在这里可以放上2年时间,这些新开的冷库就是各路炒家的藏宝库。在这些藏宝库里,本地资金、外地资金汇聚在一起,轻易地将每斤大蒜的价格从2元抬高到5元再到7元。各地低成本、无限制、无监控型的小冷库已成泛滥化,成为横在“供”与“需”之间的一个“巨大暗箱”,通过信息屏蔽制造产业链中的供需假象,进而推生“羊群效应”和“价格爆涨骤跌”。

  我们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要限制“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反,我们是为了更好、更科学、更长久的促进中国的“冷链物流”产业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应加大重视上述所提出的“项目三大流”,即“资金流”、“信息流”和“冷链物流”。要加强这些领域的数据监控与合理布局,从“功能目的”、“质”和“量”上强化冷库项目的立案审批、中长期体制监管,特别是各阶段货品进、出、囤数据及所属人信息的掌控度、透明度。有关部门应对“利于民生、造福一方”的现代集约型冷链项目给于政策扶持和鼓励,对规模分散、技术落后且用于“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载体给予限制或取缔。这种扶持涉及工商税收、水电能耗、土地审批、交通运输、人才培训等系统。

  事实证明在农产品领域,随着现代化低温仓储设备的大量引入,传统经济中依托于“零库存或短期库存”的“供·需两元制约理论”已潜移默化的演变为“供·囤·需三元互动”,要达到平衡供需、稳定物价、保障三农的目标,国家必须重视三者间的利益和数量平衡点,最主要的是要使冷链物流资源合理布局,制度化管理,打破信息不对称屏障。

  第二.当前国内有五大“冷链物流经营模式”,这五大经营模式可能在未来5-10年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合一,诞生一种更加高效的全新模式。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现有的冷链企业特别是冷链仓储企业主要有以下五种生存发展模式,分别为“1.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如武汉山绿冷链)、2.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如武汉白沙洲冷链)、3.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如武汉中百仓储)、4.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如山东济宁市金乡县的散库)、5.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这五种模式各有利弊差异,在中国未来的冷链物流发展进程中,它们将在一段时间内相互并存,各得益彰。分清这五种模式,有利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我们所处的产业,寻找到适合自已的发展方向,避免“一轰而上的挤入低端同质化投资空间”引发恶性竞争。

  以下从五个方面对其作比较:

  1.收益模式与经营优势不一样。

  A.“依托大客户型冷库”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冷库对外租赁、有偿物流配送,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现代化货架型冷库的建造维护、冷链物流配送、全封闭式管理与对跨行业大客户的业务开展上。

  B.“依托批发市场型冷库”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商铺冷库对外租赁、库内有偿装卸服务和交易计提,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一级渠道批发商的引入、市场培植与管理、整体品牌与营销战略、商铺和冷库多功能设施维护等。

  C.“依托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自营零售配套,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城市终端卖场的战略连锁扩张及卖场管理、渠道控制、整体营销策略上,其依靠良好购物环境及低价、多品种优势拥有大批终端消费者。

  D.“自有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冷库对外租赁,地处优势农产品主产地,能直接为当地农民和各地买家提供就近服务是其主要经营优势。

  E.“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的收益模式主要为政府租赁和专项补贴。经营优势主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项目审批、选址、建造、运营、税收、水电能源、发展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面临业内竞争压力程度不一样。

  A.“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其客户多为跨行业的大中型品牌企业(如食品深加工或医药企业等),此类大客户对冷库的软硬件要求较为苛刻,即“合作门槛高”,这一点有效抵制了“恶性低质竞争”。另一方面此类合作往往带有较强的战略互补性与稳定性,合作一旦达成,双方就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加之此类经营形态的收益模式有限,所以这类“门槛高、利润低”的冷链物流形态不为国内外大投资者青睐,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B.“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最大。主要原因之一是此类经营模式的收益相对较高,目标客户对软硬件“门槛”要求相对较低(特别是对精细化、全程化、管控自动化的冷链配送体系要求较低)。其次是诱人的“项目连带效益(即搞活一个市场可以带热一圈经济)”与“投资者对未来收益扩大化的乐观预期”让这类投资经营模式逐年升温。第三点原因是由“地方性旧市场拆迁改造”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的推动,行业“后来者”更容易发觉“前者”不足,并借助机遇运用先进的新思维、新地段、新设备、新设计超过前者。

  第四点原因是冷库项目所依托的“客户群体(即渠道批发商)”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批发商常会以“优惠政策大小”为标尺,做出倾向于竞争者一方的举动。

  C.“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目前所受竞争压力最小。主要原因是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多为超市系统内部的配套资源。卖场强大的终端销售能力、稳定快速的货物周转和充裕的现金流有效保障了超市冷链配送中心的良性运营。以超市卖场这个“亲属型用户”为依托,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可以规避许多来自外界的竞争风险,可以在城郊低成本拿地建库,然后放心大胆的建立自属冷藏车队,以点接线,以线组面,进——可以用第三方物流的身份拓展业务,退——可以自给自足强调内部供应。
  
  D.“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其中许多冷库随着“农产品的炒作”而生,冷库多为私人建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更谈不上集约化经营与管理。这些库的数量和吨位早已超出当地实际需求,一旦热钱退去,炒家收手,这些低质同类型冷库将会出现大面积闲置。

  E.“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因其国有或集体所有性质,及其承载的特殊战略性,较少参与市场竞争。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