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宏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二)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 2013-02-20 10:50

  三、企业信息化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与解决措施

  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的过程,在这一推进过程中本公司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目前现阶段供应链所涉及的行业信息化环境差。这种有待提高的信息化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素质和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物流行业公司以及从业人员思想仍旧停留在信息化之前落后的从业环境,流程复杂、效率有限;二是中高层和基层人员对于信息化的陌生抵触,长期的非信息化操作经验使得他们更加依赖熟悉的工作流程,甚至惧怕接纳吸收信息化高效的操作流手段,固步自封,逐渐脱离了信息化大背景下的潮流趋势。面对不利的信息化环境,措施;加大推广信息化操作方式,普及信息化业务流程势在必行。此外,增加系统人性化的设计,为业务人员的学习理解提供便利也有利于减轻从业人员的心里负担,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增加系统的技术含量,推广个性化模块,面向大客户提高效率。

  投资回报风险。企业不仅仅立足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致力于将信息化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将物流信息化建设为区别于其他同行业的典型特征。基于此,企业在信息化过程的软硬件系统建设上进行了大笔投资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回报风险。为抵御风险,企业要积极推荐上下游客户,发展新客户形成新的第三方客户物流,提高运作效率,推广信息化。

  信息化基础薄弱,企业所处大环境缺乏信息化认识、普及推广的氛围,信息化建设的阻力较大,且不利于后期的信息系统推广和应用,需要高层领导的积极参与和加强信息化方面的认识培训。

  推广运用风险,信息化项目实施涉及了全公司各部门及所有人员,业务流程及操作方式上变化较大,实际上是一种公司层面上的变革,意味着核心利益层的格局被打破,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审批流程的简单化和电子化。其实这变相的削弱了部分即得利益团体的价值(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被尊重的价值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不能体现后,集中力量的反扑是异常凶猛的,尤其是当有公司重要成员参与其中时。为此,公司信息化建设列为一把手项目,由董事长、总经理牵头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共同进行实施和推广。

  四、信息化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估

  1、信息化实施前后的效益指标对比、分析

  从经济效益来看,信息化项目实施后对物流相关业务运作进行有效支撑,实现了供应链协作提高作业效率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项目投入使用后,年产值增长70%,税收增长50%,利润增加40%。

  2、信息化实施对企业业务流程改造与竞争模式的影响

  从社会效益来看,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好的推广作用、示范作用。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引入、优化、推广,比如对各物流信息系统模块之间的整合、数据交换等的优化,有利于促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同时,通过有效整合供应链,实现第二、第三产业联动,促进生产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同发展;针对西部地区物流业及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本项目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

  从市场效益来看,通过对投资回报风险的抵御措施的逐步推进和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尽管面临巨大的风险,但是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必然促进行业信息化,促使流信息化建设为区别于其他同行业的典型特征,成为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此外,信息化的推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品牌的建立提供了保障,使客户的拓展、市场的开发渠道更加的顺畅。

  3、信息化实施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信息化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服务,特别是客服系统、订单系统等直接面向客户开发的系统,以及数据交换平台的使用,让客户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加深了供应链合作紧密程度,产生依赖性,对长远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外业务开拓方面,向客户展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也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赞扬,是对外业务扩展的法宝。

  五、信息化实施过程的体会 、经验与教训及推广意义

  必须从公司层面重视信息化建设,从战略层面把信息化考虑进来,比如我公司以 “高质量、低成本、信息化、个性化”为竞争战略,以“产业规模化、功能集约化、作业精细化”为指导思想,加快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用 “诚信、科技、专业”铸造品牌。其中考虑到了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精细化作业等信息化相关的战略要素,从公司战略层面考虑信息化建设,体现了公司对信息化的重视,这些要素是制定IT战略的参考指南,也指明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就是高层领导要积极参与进来,一是业务决策和部门间协调,二是资金保障。

  必须在理解公司战略需求和分析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信息化战略规划,作为纲要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信息化,获得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需要从合理有效的规划开始。信息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应当是创造企业内外各类机构的信息化目标的共识,进而更有效地调动各方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如果各方面的目标非常分散,这样工作效果会互相抵消,失去效益,而各种努力将因组不成互相支持与配合的系统而使效益大大打折。如果我们的目标不够恒定,我们就会经常自己否定自己,有效的事情会因做不到底而变成无效。缺乏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目标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个深思熟虑的长远规划将会大大地减少我们这方面的浪费,它将会使我们的努力更协调、更连贯,这对于企业面对的各层面加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明白信息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同时也是对业务流程的疏导、规范,因此实施过程中要以业务为先导,了解实际业务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实施信息化。例如我们要建一个数据库,麻烦并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开发出系统,装进去数据,而在于能不能让这个数据库长期服务下去,并在服务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一个新业务如何存活与成长的问题,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这样的业务为“生态型”业务,对于这类生态型的业务,用外力来管理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按照业务自身成长的规划,创造有利条件,让业务本身自然成长,拔苗助长是不行的。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型的业务项目很多,这类业务主要是生态型业务,其难点主要在于业务的可持续性。例如配送服务,难点不在软硬件设计,而在于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虽然这项工作对公众有益,但是对于具体执行单位来讲,能否建立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业务操作模式成为关键。如果这项服务带来的资源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业务就必然会萎缩。因此我们的信息化推行工作就要多考虑业务运作模式的设计,创造环境,让合理的运作模式成长起来。

  最匹配而非最先进的技术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匹配是最好的选择,不能期望信息化的建设能拔高企业的成长和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技术。要遵循适用原则、成本最小原则,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将其所有的功能发挥在当前业务需求上,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好比是一辆大巴车每天载着两三个人往返于某个区间一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当IT的战略优势已成往事》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篇文章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的趋势的继续,铺张浪费所带来的惩罚只会加重。

  从自身以及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实施经历来看,凭现在技术发展水平,信息工作推动的难度或阻力关键已不在于技术的挑战,而是在于对信息化受众的观念的突破与转变上,因为信息化的推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革新,其特性使得影响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较大,有可能要触及多数部门或人员的原有操作习惯、工作权限甚至是利益,往往在工作流程优化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需要消耗非常之大的精力去做了解、沟通与说明,否则很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所以对我们信息化工作者在业务流程熟悉度、科学管理、IT知识三方面有很高的综合性要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

  本项目作为一个行业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对推动第二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和行业信息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方向,可以引领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大力开拓市场、提高行业竞争力,为行业成本的降低提供保障。

  六、本系统下一步的改进方案、设想,以及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议等

  1、改进方案

  本系统下一步将在主营业务运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功能的扩展,比如运输资源管理、供应商信用管理、客户管理等,同时加强数据交换方面的建设,与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系统、海关、税务等系统进行对接,在遵守现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此外,本系统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结合,如与各类终端设备的信息链接,开发行业电子商务的平台、手机客户端、线下业务等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和交易平台。

  2、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议

  第一,物流信息化过程中主要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办法,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前后衔接。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以优化流程、提高物流链全程各环节效率及降低成本为重点,逐步形成专业领域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二,根据公司规模、实力及发展需要采取外包、部分外包,再到完全自主开发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物流行业的网络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行业,物流信息化所带来的上下游之间的配送信息更加依托新技术的依托,同时,面对全新的行业领域,物流信息化发展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只能不断开发、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第三,信息化过程中重视产学研结合,聘请清华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指导,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因此,政府应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工作,并加快培育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内部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的生产与流通企业,也有一批发展迅速的物流先进企业,这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应当认真总结,为更多生产与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示范。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在建立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示范工程或基地,探索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第四,积极参加各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更清楚地看到自身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汲取先进理念、方法,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及时进行数据传输的特点,通过网上信息沟通,以高效、迅速、快捷的方式,发布和传送物流信息,为物流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实现网上单证的传递,物流服务全程跟踪管理,供应链各参与方进行信息传递,以及物流信息的发布,还可以提供系统用户的资料查询、最佳服务伙伴的选择、用户状态分析和信息反馈等。同时利用信息服务查询物流企业所需的公共信息,实现货物网上委托服务。

  第五,做好高层领导的认识工作,争取高层领导支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投入资金较大,且应用效果和效益评估困难,无高层领导支持将很难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领导的策略支持和资金资助,还有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辅助,因此,加强与管理、领导部门的联系沟通工作,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增加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和机遇。

  第六,重视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竞争意识和紧迫感。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已达30%以上;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仅占18%,把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有专家估算,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相当于150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跑。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的搬动、装卸、长时间的储存、保管,因此每年造成的全国物资损耗约在3000亿元以上。所有这些差距,意味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非常之大。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物流市场的需求正逐年上升,预计今年生产企业原料和产品物流量的增幅将达10%-20%,商业企业物流的增长也将超过10%。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物流市场容量将达1.2万亿元。中国加入WTO后,一大批跨国物流企业将会在未来数年内迅速进军中国市场,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物流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国物流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竞争中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在世界物流行业立足。

  第七,准确把握行业动态,抓住时代机遇,利用好国家的利好政策。“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物流业在调整振兴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先进物流技术也将迎来发展机遇。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对物流技术的新一轮革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汇集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亚洲物流展将构建展商展示平台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用户和专业买家,为市场提供贸易及合作沟通的最佳空间。 与此同时,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唯一入选国家十大振兴规划的行业,定位于为其他产业服务,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也将成为发展对象。为此,亚洲物流展同期举行的专业活动将吸引来自食品、化工、包装、汽车、冶金、军工、港口、航运、铁路等重点应用行业观众参与,探讨第三方物流和现代化物流发展新思路。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