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如何理解《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来源:搜狐网 | 2019-02-15 10:30

  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在国家层面针对物流园区和枢纽规划建设、运营发展、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专项规划和顶层设计,对新时期构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和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运营网络,推动物流枢纽规模化发展、网络化运行、智能化管理,更好地支撑我国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长远影响。

  关键词:节点网络体系

  进一步突出国家物流枢纽在节点网络体系中的核心骨干作用

  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多年来,我国物流园区、货运枢纽、仓储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呈现出政府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大、企业积极性高、资本市场加快进入等特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实现了从短缺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和货运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枢纽城市辐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物流枢纽定位不清晰,层次结构不合理,以及规划建设政出多门,缺乏相互衔接和协同,枢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相互恶性竞争、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国家物流枢纽作用发挥不明显,干线运输组织和中转分拨等功能严重缺失,大大降低了货运物流组织的系统性、规模性、集约性和高效性,增加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和资源消耗。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具有占地和投资规模大、参与主体多、辐射区域广、资源集聚效应显著等特点,处于枢纽节点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规划》结合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空间分布、对外开放格局、交通区位条件等,在全国依托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了6类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和服务对象的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涵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区域、重点城市、产业走廊和对外通道,包括了我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航空枢纽和重要国际陆港及重点陆运枢纽,形成了系统完整、定位清晰的国家物流枢纽节点网络和支撑框架,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和体系的“四梁八柱”。

  关键词:利用效率

  规划建设重在提高既有站场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在物流枢纽规划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规划建设的占地面积在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总数达到了1638家,比2015年增长35.37%。其中已投入运行的达到1113家,规划和在建的共525家,覆盖了全国主要的一级和二级物流园区布局节点城市。截至2017年底,我国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366个,民用运输机场226个,铁路专用线总里程约1.8万公里。此外还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仓储、冷库、快递分拨中心、城市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业高效运转的设施资源。

  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不是白手起家,更不是另起炉灶,必须要充分发挥好既有基础设施资源的作用,加大对既有站场设施的综合利用,提升功能和整合资源,最大限度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以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重点提高现有物流枢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以完善提升已建成物流设施的枢纽功能为主,必要情况下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当整合、迁移或新建枢纽设施;要优先利用现有物流园区特别是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以及货运场站、铁路物流基地等设施规划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避免形成新的重复投资、盲目圈地,造成产能过剩。

  关键词:物流大通道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搭建高效、便捷、智能货运物流大通道和服务网络

  物流大通道是指连接主要城市或经济区域,在综合交通网上所形成的货物流动密集地带,一般由多条运输线路、多级物流节点和相应的服务功能所构成。物流大通道一般指国家物流系统中具有战略意义、主要以多式联运为支撑的骨干通道,具有“密”和“集”的特点:“密”是指通道端点间物流联系密切、物流需求密集、物流流量密实;“集”是指通道地域内物流设施集中、物流要素集聚、物流组织集约。例如,欧盟从1996年开始启动全欧交通网络计划(TEN-T),通过协调改善各主要的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机场、港口和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一体化及多式联运的长途、高速运输网络,承担了欧盟跨区域运输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综合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要骨干的“十纵十横”综合交通大通道逐步成型,在加强区域联动、实现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了主要骨干作用。

  《规划》以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节点,以“十纵十横”综合交通大通道为依托,以多式联运为主要组织方式,加快推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资高效流通、集约运行,构建国家货运物流骨干网络,形成点、线、面立体式、广覆盖的现代物流大通道和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物流资源要素的综合集成和高效整合。《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依托枢纽网络开发常态化、稳定化、品牌化的“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大运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快捷运输组织格局,加快推进我国运输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供基础支撑。

  

640.webp (14).jpg


  关键词:智能化和技术创新

  以智能化和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物流枢纽高效运行、高质量发展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加快向传统货运物流行业渗透、扩散,物流要素和运行管理、交易支付加快向云端和线上迁移,线上线下不断融合,透明化管理广泛应用,业务数字化、运营智能化、管理透明化成为推动货运物流转型变革的新动能、新模式。然而,作为物流服务网络的枢纽节点,目前在智能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未来物流业高效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物联统计,全国50%的物流园区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比不足5%,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发展不充分,投入严重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枢纽运行效率和带动作用的发挥。

  《规划》充分考虑了当前及未来发展中信息化、智能化在支撑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把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应用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根本路径,明确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家物流枢纽运营管理的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全自动码头、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等物流设施,推广电子化单证、无人驾驶智能卡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应用,提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载运工具和装卸机械,减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走低碳绿色、智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效协同

  发展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新经济、新业态、新范式

  枢纽经济是借助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平台(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平台等)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进行集聚、扩散、疏导等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供应链、产业链、产业集群化组织特征。物流枢纽具有天然的枢纽经济条件,通过交通物流设施的集中布局、高效协同,吸引物资、车辆、企业、人员、贸易、金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汇集,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集群的空间集中布局、相互联动,客观上加快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流合一、相互融合、高效集成,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范式和新业态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重庆、成都、郑州、西安等广大内陆中心城市,依托物流枢纽布局、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有效吸引了相关产业要素的快速集聚、资金融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积累了发展枢纽经济、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新经验。

  《规划》高度重视国家物流枢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创新变革的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带动区域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形成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组织开展枢纽经济培育工程,到2025年底前,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及相关产业要素资源,推动20个左右承载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枢纽经济。要进一步拓展国家物流枢纽交易担保、融资租赁、质押监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信用评价等增值服务,搭建物流业务综合平台,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多业联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规划》落地实施需要多部门协同推动,政企合力共同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自身“一亩三分地”,破除行政和区域壁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包容的发展、更加务实的合作、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工作,使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尽快发挥主导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物流强国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