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底盘与大网资源构成顺丰布局同城市场的基础优势
大型快递企业入局即时配送市场具备基础优势,我们认为顺丰布局同城市场的基础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
1、顺丰深厚的科技底盘可以为新业务运行降本增效,保证即时配送的时效。
即时配送与和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即时配送砍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快件的派送效率。传统物流一般是仓储—配送站—快递—用户的链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网点和分拣中心,快递员再转给最终的用户,这个过程几乎不可能做到以分钟来衡量。
即时配送是点对点的配送,收派一体,即取即送,时效性更高。公司科技可以实现对各操作环节的精确运算,提升任务与资源的高效匹配,优化订单分布,规划路由、提升效率、保障时效。
2、网络布局能力强保证重新起网速度,同时与大网资源形成协同可降低初期起网成本。
由于对服务、时效的超高要求,即时配需要重新搭建自营为主的网络体系。顺丰2017年切入同城即时配送领域,依托强大的网络布局能力,公司目前已初步搭建完成全国范围内第三方直营即时物流配送网络,同城服务已覆盖国内所有直辖市、绝大部分省会城市、二线以及部分三线城市。
此外,公司大网的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可与新业务共用,形成协同。在运营和资源保障方面,全国即时配全国范围内已有专职配送人员6000+人,以及顺丰大网兼职快递员11万余人。
3、直营模式下运力投入与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与同城速配平台采用众包模式不同,公司采用直营模式,运力投入与服务质量更有保障,更容易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已形成具有顺丰特色的30分钟快速安全送达的服务品质,主要为服装行业、餐饮外卖行业、商超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平台行业等主要品牌客户提供同城即时物流配送服务。公司合作的主流品牌客户有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百度、天虹等。
2017年公司同城配营业收入为3.66亿元,同比增长636.2%,为增长最快的新业务,占收入比例仅为0.51%,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四)国际件:轻资产模式运营,与UPS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成为打破国际件竞争格局的突破口
由于我国快递企业跨境快递体系较为落后,海外快递服务网点覆盖面不广,2014年我国约90%的国际快递业务份额掌握在UPS、FedEx、DHL、TNT等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手中。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成为打破国际件竞争格局的突破口。近几年,国内电商逐渐打通海购渠道,跨境电商由此进入快速成长期。2013-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27%,截至2017年底,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达7.5万亿,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占我国进出口外贸总量的27%
跨境电商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国际快递业务的发展,国内快递企业开始加快国际业务的布局。顺丰于2011年开始拓展国际件业务,致力于为国内外制造企业、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以及消费者提供便捷可靠的国际快递与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国际标快、国际特惠、国际小包、保税仓储、海外仓储、转运等不同类型及时效标准的进出口服务,并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包括市场准入、运输、清关、派送在内的一体化的进出口解决方案。
2017年底公司国际快递服务已覆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53个国家;国际小包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及地区。2017年顺丰国际产品收入为20.43亿元,同比增长43.7%。
● 顺丰在国际市场采取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
公司在国际件市场战略为“远交近攻”,在欧美市场选择与当地成熟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轻资产运营。公司和UPS于2017年5月宣布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开发和提供国际物流产品,聚焦跨境贸易,拓展全球市场。与UPS的战略合作使得双方在网络、规模等方面可以取长补短,提升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更优质的服务,有利于顺丰控股长期国际战略布局,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顺丰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将顺丰国际产品价格与EMS、FedEx、DHL、UPS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国际快递巨头提供的产品时效层次更为丰富,顺丰、EMS国际产品时效选择更少,但在相同时效条件下顺丰国际产品的价格远低于FedEx、DHL与UPS。
目前跨境电商仍是蓝海市场,阿里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占外贸比例将达40%以上。公司在国际件市场提供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并且不断拓展国际网络、丰富跨境服务的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未来也将从跨境电商的增长中收益。
(五)小结:顺丰未来由超级物流平台到超级平台发展路径的猜想
顺丰早期曾试图进入电商领域,推出“顺丰嘿客”和“顺丰优选”,但2013-2015年顺丰嘿客亏损额超过16亿元,顺丰优选也尚未盈利。我们预计顺丰未来将依托传统快递业务的网络、客户与品牌优先发展重货业务,之后加速冷链、同城、国际业务的发展,形成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超级物流平台”。
参考阿里、腾讯等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在纵向的物流领域的超级平台搭建完成后,顺丰的流量、品牌、科技、场景拓展的实力将再上新台阶,之后会进一步进入横向布局阶段,业务可以延伸到金融、商业、云计算等领域。